从跨文化角度解析中美择偶标准的异同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期   作者:邹珠钰洁 高艺榕 朱静 王昱人 陈芮
[导读]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成人依恋对择偶标准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成人依恋对择偶标准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中国不同成年依恋类型人格对应的择偶标准;另外,在国内已有的跨文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美国人的择偶标准,以此反推其成人依恋类型,发现在拒绝型成人依恋人格这一点上,中美表现出较大差异。另外,该研究还通过中美占主导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对应的择偶标准,分析了导致中美择偶标准异同的原因,希望能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美跨文化比较; 择偶标准; 成人依恋

一、引言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美跨文化交际日益加深,而择偶及其择偶标准是时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该文在国内已有的跨文化研究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成人依恋对择偶标准的影响,分析中美择偶标准的异同及其原因。这一研究与时俱进,能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二、成人依恋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于1969年提出“依恋理论”。成人依恋是依恋的一个分支。我国学者吴薇莉对成人依恋所给出的定义:成人对其童年时期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并对童年依恋经历的评估[1]。
成人依恋分为四个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不同类型成人依恋的形成与对择偶标准的要求如下——1.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者很自信,这源于其从童年时期形成的独立自主、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个性。他们乐于与别人进行亲密接触,往往能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其择偶标准更具宽容性。2.先占型:父母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需孩子竭尽全力求取之后才满足他们的需求。该类人择偶标准很高,希望对方是完美的,在恋爱关系中,这类人通常扮演依赖者的角色,需要他人的照顾,常常表现出对恋人的过分控制欲。3.拒绝型:童年时期受过亲人的冷落,在情感方面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亲密,或希望双方能保持独立,有充分的私人空间,择偶标准偏低。4.恐惧型:童年时期有过不幸遭遇,拒绝与他人长期交往,不能很好地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三、中方成人依恋对择偶标准的影响
本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为“Buss编制的择偶标准测量表”和“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调查对象为中国适婚人群,并运用相应的计算方式方法统计出不同类型成人依恋对应的择偶标准。调查共发放55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其中安全型占42份,先占型占324份,拒绝型占157份,恐惧型占35份。
四、美方择偶标准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潘李瑶在她的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择偶偏好对比研究》中提出:美国人择偶更强调情感需求,如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生活方式等[2]。网络媒体作为传达公众价值观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择偶标准。热播美剧《老友记》和《致命女人》等很多显现出美国人在择偶时独立的性格,以及在伴侣关系中尊重对方的独立空间。结合前文提到的成人依恋类型对应的择偶标准,可大致推断出美国人的成人依恋以安全型和拒绝型为主,而拒绝型主要体现在他们崇尚独立的个性。
五、中美择偶标准异同及其原因
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成人依恋理论,可将中美择偶标准存在的差异归纳为两点:第一,中国人的成人依恋类型以先占型和拒绝型为主。先占型中国人择偶时,对另一半自身条件要求较高,追求完美的另一半;拒绝型中国人择偶时,对问卷中的13种择偶标准的倾向性相对最弱,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美国人的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和拒绝型为主。安全型美国人追求灵魂伴侣、浪漫爱情;拒绝型美国人希望在感情中保持独立的空间。第二,同为拒绝型人格的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择偶标准方面有不一样的表现,可将其分为“中式拒绝型”人格和“美式拒绝型”人格。

“中式拒绝型“人格表现为对外界感情的拒绝;“美式拒绝型”人格倾向于空间与精神的独立。中美择偶标准也存在相似点,主要表现在成人依恋为安全型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择偶对象的要求在于互相的契合程度与相处是否愉快,而非其他不确定因素,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性、宽容性的特点。
中美择偶标准存在上述异同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为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氛围必然对婴幼儿形成何种依恋风格产生影响[3]。自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来,中国独生子女家庭逐年增多,加之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为工薪家庭,父母虽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基本能做到有应必回,但对孩子过度保护、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在该环境成长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生活苦难,容易形成先占型、“中式拒绝型”人格。美国家庭则提倡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这安全型、“美式拒绝型”的人格。温暖、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形成安全型依恋极好的条件。父母对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4]。中国和美国,都有家长注重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安全型人格。
二为教育理念原因。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中国教育过于强调纪律和刻苦钻研[5]。美国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形成勇于追求所爱、独立自信的性格,容易形成安全型和“美式拒绝型”人格。中国单身人士在择偶时,会树立很多条条框框,容易形与先占型和“中式拒绝型”人格。
三为社会环境原因。美国法律规定,有关政府机构要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视,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不给儿童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或医生如果发现儿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况,必须向有关机构报告,否则,他们自己就可能受到轻罪指控[6]。在该社会环境下,大部分美国孩子更容易能形成独立自信性格。中国虽有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但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暴力事件由亲戚邻居帮忙解决或由家庭内部“消化”,加之有的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被家庭暴力或者目睹过长辈不幸的婚姻,他们在择偶时抗拒与别人传达亲密感情,逃避亲密,这是“中式拒绝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六、小结
不同国度文化背景下,家庭环境、教育理念和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形成与其童年所处环境和经历有紧密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择偶标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形成,但这并不表明中美哪个国家的择偶标准更先进或者更合理。了解中美择偶标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相互尊重和理解,克服择偶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2):217-220.
[2]潘李瑶.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择偶偏好对比研[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陈学娟.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10,(17):125-127.
[4]丁艳华,徐秀,王争艳,李慧蓉,王卫平.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9):806-808.
[5]顾天竹,顾锡宏.论教育的中国模式——基于中西方教育模式的比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4):103-104.
[6]马克·哈丁.美国关于保护被虐待和忽视儿童法律[J].人权,2008(05):40-43.


注:该文为2019年“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项目支持的省级立项项目成果之一  项目名称:从跨文化角度解析中美择偶标准的异同
项目编号:S201910673066  指导教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杨汨
作者简介:邹珠钰洁、高艺榕、 朱静 、王昱人、 陈芮均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8级本科生,云南昆明,6500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