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传统播音主持艺术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尤其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播音主持艺术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现状,针对播音员、主持人基本功不扎实、主持话语盲目追求“时髦”和播音主持岗位话筒疲劳、播音员、主持人管理不重视等基本问题,分别从“传承”与“创新”两个维度,提出播音主持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传承;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一个职业、行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和保障,对于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职业而言,其在信息化变革时代,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传统技术快速融合发展,信息传播介质和载体越来越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行业必须要重生审视和认清当前行业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要不断推陈出新。
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现状
(1)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基本功不扎实。一些从事播音主持艺术的专业人员在职业初期,比较重视有声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但随着职业的发展,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不再重视语音、吐字、发声、用气等方面的基本功锻炼和培养,同时也缺乏相关社会锻炼实践与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有的播音主持人员在基本的发音、吐字等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而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大众传声筒,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员若连基本的语言文字关或文化常识关都存在“卡壳”现象,很难实现职业传承与创新。
(2) 播音主持艺术实践中主持话语盲目追求“时髦”。当前社会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视听内容日益多元化,一些播音主持人员为了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在播音主持艺术岗位中失去职业方向,不能在话筒前更好地代表一些主流媒体的立场和形象,喜欢玩“花活”,还有些播音主持艺术人员在职业实践过程中,为了显得时髦经常模仿港台腔向大众问好,如“大家袄”,或者开口闭口“哇塞” “啦” “呀”,时不时来一句“thanks”,如此将普通话中丰富的感叹词或基本的汉语言文字随心所欲地用一些中、汉混杂的口腔来表达,不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现场氛围,而且不能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汉语文明和普通话,也不符合职业播音主持艺术人的职业形象和身份。
(3) 播音主持艺术实践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于大多数播音主持艺术人员而言,其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面对这话筒充当“传声筒”,不断地重复和循环自己的工作,有些职业人员难免会产生“话筒疲劳症”或“职业疲劳感”及“职业倦怠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有些专业的播音主持艺术人员在自己的职业实践及工作岗位中被职业话语牵着走,不善于创新,貌似职业技能非常娴熟,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状态,平时缺乏激情碰撞,容易给大众留下一种非常不好的懈怠之感。
(4) 不重视播音主持艺术队伍建设。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职业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制约瓶颈,很多电视台或者职业机构都缺乏专业的主持人管理团队,甚至没有专业的播音主持艺术人员,长期不重视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导致一些播音主持艺术人员在业务层面基本处于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而且在播音主持实务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完成一些话语的表述或固定动作,对于播出的内容完全不上心,这种“大撒把”的职业管理现象,不利于播音主持艺术行业的创新发展。
二、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
(1) 传承播音主持艺术“真”的境界。“真”是播音主持艺术行业创新发展的职业使命,立足于新时代下,播音主持艺术工作者要不断传承老一辈艺术专业人员追求真理、获得真理和崇尚真理的职业境界和精神。在工作过程中,要让自己的理性真情在主体思想和客体行为方面实现高度统一,对于职业的传承要做到忘我,彻底回归职业本身,做到“真执着” “真投入”和“真热爱”,而不只是充当播音主持艺术行业中的传声筒、录音器。
(2) 传承播音主持艺术“善”的品质。
“善”是理性真情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一种良好职业素养,艺术来源于人民,更来源于生活,而播音主持艺术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传承播音主持艺术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和灵感,培养优良的品质,通过到广大人民群众所在基层锻炼和感悟、体验,下基层,到田头,获得大量的社会体验,将全部的职业精神倾注到对人民群众的职业感情中,让职业的播音主持工作在话筒前进行灵活的二次创作,让播音主持艺术更具生命力。
(3) 传承播音主持艺术“美”的形象。新时代的播音主持艺术既要“新”,又要“美”,新是指创新,而美既包括心灵上的内在美,也包括职业形象的外在美。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播音主持艺术人员,要在学习或工作岗位锻炼实践中,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汲取新的文化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内容美与形式美,在职业岗位上要通过良好的播音形象、得体的播音口腔和话语等,真正做到形美、声美和情美,打造贴合时代的职业新形象。
三、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实践中,首先需要打造严谨、务实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环境。为了避免播音主持艺术“边缘化”,一些电视台或专业的艺术类院校要坚定我国传统播音主持艺术的优良传统价值立场,在人才的培养创新实践中,要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引导电视台或某些单位的播音员、主持人等,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下敢于创新,踏实钻研,严谨务实,只有在管理角度充分重视人才的专业化和创新化培养,才能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其次,应通过“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发扬老一辈播音艺术大家的职业精神,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传统的文化因素和精神积淀,我国老一辈播音主持艺术家阅历深、经验丰富、理论知识牢固,见识广,而且有很高的能力水平,所以在职业创新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前辈导师的优势,定期举办一些经典作品赏析会、经典声音朗诵模仿活动等,通过边分析、边欣赏、边模仿,让年轻的播音主持艺术人员真正领略到职业精髓,体会职业魅力,进而明确自己的职业理念、职业使命和根本职业职责是什么。
与此同时,还应尽可能从人才培养创新的源头延长我国播音主持艺术行业的业务链条,从横向到纵向再到底层,建立良好的职业培训制度,邀请播音名家为在职年轻播音主持艺术人员指点迷津,借助一些适当的专业讲座,在思想碰撞中激发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创新灵感,使其在专业的实务训练中提升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此外,还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管理机构,进一步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和门槛,对播音员、主持人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职业管理,成立专业的播音科(组)或指导委员会,从动态监督、业务指导和出境审定等方面严格制定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出镜上岗管理制度,减少和避免职业播音主持人话筒疲劳、停滞不前的现象,更要在职业精神、职业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好统筹管理工作,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创新中“取精用宏”。
四、结束语
“传承”与“创新”是“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应正视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空间和态势,重新客观审视人工智能环境下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传承方面,要做到“真” “善” “美”,而在创新方面,则需要打造严谨、务实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环境,通过“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发扬老一辈播音艺术大家的职业精神,只有不断优化播音员、主持人组织管理规范标准,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取精用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主持播音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1]熊唯诗.创新在播音主持艺术空间的拓展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 2019(08):24.
[2]梁雯.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 2019(06):182-184.
[3]张志刚.“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J].视听,2019 (03):104-105.
[4]马新新,刘欣瞳.人工智能环境下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视听,2019(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