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面对这种发展形势,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解决,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提高物理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解 实践
我国于2016年9月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毋庸置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回应世界各国“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最强音。在本文中立足于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物理观念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教学创新等方面理解与实践。
一、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物理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重要的环节,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以及物理公式、概念等灵活运用的重要方法。同时,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物理概念,发展学生物理观念。但是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课教学都流于形式,对于考试要求的实验,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内进行操作,如果没有考试要求的实验不会重视。在组织实验课之前,教师会将实验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注意事项、容易错误的地方告诉学生,而学生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跟着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了。尽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实验步骤,但是却没有深入研究实验过程和结果,也没有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真正价值。比如在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在实际操作之前,为了保证学生不破坏仪器,会告诉学生各种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步骤,学生只是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理论知识点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也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观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
(二)物理教学思维方面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性
在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抽象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会采取直接讲解知识点的方式,尤其在一些重难点知识方面,认为学生的能力不足,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学会,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比如在学习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时,教师会直接将精确度和读数方法告诉学生,虽然提高了教学速度,但是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环节,制约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而且物理思维能力也决定了学生能否掌握物理知识,理解物理概念以及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态度与责任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将物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是实际上很多物理教师在这方面做的效果不好。比如在学习物体加速度、力和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才能将实验误差降到最小,拓展思维,努力探究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创新会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实验误差问题或是如何减小误差,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学效率上去了,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却忽视了。
二、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物理观念教学,培养理解物理概念的能力。因为“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的形成要依托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把握。所以在物理观念教学中要注意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学习,促成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度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如关于“物质观”的教学,我们不能只抽象地停留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一过于概括的叙述中,而应该让学生学好物质、质量、分子、原子、原子结构、星体、星系等有关的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以及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只有对这些具体的概念理解得充分、深人,才会形成具体的、丰满的物质观。在注重概念、规律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将这些概念规律适时加以提升,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如在学习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内容时,除了学习相关的概念、规律教学外,还要适时地向学生进行“能量是研究客观世界重要的方面,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都伴随着一定的能量,各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能量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等观念的教学,只有在进行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适时注意对有关概念的提升,才能使物理观念的教学得以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来。有些概念、规律,其本身就包含着观念。如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这些守恒律既是物理规律,也是一种观念。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物理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物理观念的教学,也才能使学生学过物理课程之后形成正解的物理观念、科学观念。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物理实验教学,物理教师都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能力开展。
(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害怕暴露实验中的缺陷,即使提前制定好实验流程,也难免会遇到突发状况,这也是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如摩擦起电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气球来操作,在将气球摩擦毛皮以后可以将气球粘在墙上,这一现象属于生活常识,学生基本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会发现有时候气球是很难粘到墙上的,经过多次实验也没有成功,这就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出现问题以后,教师第一时间应该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在学生自主思考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等,进而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力求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力求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物理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转变应试教育思想,逐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明确科学的教学方向,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带入到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明确现代教育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方向,正视当前物理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学科素养培养不足的问题,并立足于教学现状及不足,敢用创新和钻研,坚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发挥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切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交流的素养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林继木: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J];读与写,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