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空观念”是新课程标准中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从对历史时间术语和近代中国的纪年法的解读开始,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梳理历史时间脉络,理解事件之间的整体联系,将认识的历史对象置于具体的时间条件下进行考察,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一轮复习 时间观念 核心素养
一、释背景:基于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高考的需要
从历史的原始含义看,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准确地叙述过去,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汉代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道:“历,过也,传也。”葛剑雄等人指出:“‘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新修订的“课标”将“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部分之一,凸显对时间观念的重视,如何对时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当务之急。
从2015-2019年的全国文综卷的题目看,无论是主观题还是选择题,对时间观念的考查基本呈现以下规律:一是试题基本都含有显性或隐性的时间信息;二是中国古代史试题多以朝代,偶尔以皇帝名称作为时间提示语,世界古代史试题则主要以重大事件为线索提示时间;三是近现代史试题,首先以年份,其次以世纪、年代,再次以时期提示时间,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掌握要更精确和具体。②所以,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对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的策略就显得非常迫切。下面,笔者就以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一轮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释概念:厘清近代史常用的时间概念和纪年法
(一)公元、世纪、年代的基本划分方法
公元:世界通用的表示纪年的起点,它是以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年为准的。
世纪:每百年为一世纪如1-100年为一世纪,以此类推,1840年,则为十九世纪。一个世纪中,通常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亦称为上半叶和下半叶),前后各50 年;或分为初期、中期(亦称中叶)和晚期,初期和晚期各约30 年,中期约40 年。
年代:在一个世纪中,每十年又划分为一个年代 “起自0年,讫于9 年。……每个世纪的年代,从20 年代(如1920- 1929)到90 年代(如1990- 1999)”③。 每个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不称年代,分别称“最初十年”(如1901- 1910)和“第二个十年”(如1911- 1920年)。④
(二)晚清:沿用传统的纪年法
1、皇帝年号纪年法: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首创皇帝年号纪年法,是年为“元狩”元年,此种帝王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1912 年2 月12 日宣统皇帝退位 。 以明太祖朱元璋设“洪武”年号为界,之前的皇帝绝大多数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年号,明太祖制订规则: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清朝沿用这一规则,所以明清时期,常以年号来代指某一位皇帝。⑤清朝共有12位皇帝,鸦片战争后有5位,分别是道光皇帝(1820—1850)—咸丰皇帝(1850-1861)—同治皇帝(1861-1875)—光绪皇帝(1875—1908年)—宣统皇帝(1908-1912),这五位皇帝见证了一个帝国从强盛走向衰亡的过程,许多近代历史大事在这过程发生,历史材料出现这些皇帝的年号,实际已经隐藏了重要的历史时间。
2、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在高中历史岳麓版专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对应的四节课的教材里,出现的以天干地支纪年的纪年法主要有四次,分别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
(三)民国:新旧纪年法并行
1、官方采用民国和公元纪年法。与“皇帝倒了”紧密结合的是纪年的改革,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⑥民国纪年,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1912年1月1日即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如:民国12年,就是12+1911=1924),反之,公元纪年法转换民国纪年法的方法:公元纪年法年份-1911=民国纪年法年份。
2、民间阴阳合历并存。王闿运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老舍在文章《大发议论》曾说道:“现在,过年的艺术不但在质上,就是在量上也在迈进,以次数说,新年起码有两个,增多了一倍,活个七老八十,能过一百好几十次新年,正是五风十雨皆为瑞,一岁双年总是春。”从这些对联或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出现阴阳合历,一边采用阳历,一边有阴历,阴阳合历的民国纪年法取代清帝的年号,表达了民主观念对帝王观念的否定。⑦
三、释策略:梳理时间脉络,搭建知识框架,厘清因果联系
(一)制作历史专题时间轴
时间轴并非简单排列时间,时间轴本身即是历史的一个构成部分,将时间轴串联起来,则形成了一个大体完整的历史体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用时间轴来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复习专题《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我指导学生制作时间轴,把1840-1949大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时间的梳理,例如宏观时间分为晚清和民国,微观时间上民国阶段又分为五四建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十年对峙,全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个阶段,在每微观时间段里,再把大的政治事件按因果时序排序填充进去,另外,在时间轴上方横向找出同时期西方大事件,搭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近代中国遭民主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制作历史专题大事年表
历史“大事年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把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本专题的学习中,为了更好掌握全民族抗战这一块的内容,我设计了大事年表,纷杂的历史事件一下子明朗起来,学生既能直观把握抗战从防御到相持到反攻三个阶段的纵向发展脉络,而且在空间上也对横向的三个战场,即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国外战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的民族信念,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起点,增进对抗战胜利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把握。
(三)制作历史专题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东尼· 博赞发明的,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工具。它能够模拟大脑的思考方式,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外化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在本专题的复习里,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性地认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我以抗争史和侵略史为线索,指导学生做思维导图,重新整合勾勒知识框架。侵略史呈现近代列强的历次侵华战争的时序以及特点,抗争史按时间呈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次探索抗争和特点。通过历史专题思维导图的搭建,使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形成一张网络,进而帮助学生理清脉络,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最终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
(四)制作历史专题图片展
将一定时间、空间下历史事件或现象通过图片等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造学生的认知,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展示,仿佛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透过图像透析历史内容和内涵,挖掘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故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⑧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的若干大事件,都有丰富的图片佐证,例如可以通过通商口岸位置、军帽,政权中心等在近代的演变等为小主题,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去辨析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的历史真相。例如,我查找了近代中国重要的旗帜,提出这样的设问:近代中国重要旗帜变迁背后的大事件是什么?其背景是什么?大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从中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png)
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认为:“时间或时序不仅是历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⑨ 历史文科的学习是“死去活来”的过程,也就是指,只有把该背的该记得记住,才能够灵活起来,不会走就想跑是不可取的,理清时间脉络,才能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和进一步的考察。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高中历史学科课程与学科素养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17YQJK076)
参考文献: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②⑧《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艾宛虹《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
③葛剑雄,周筱赞:《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④唐凌.历史年代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⑤《基于中学历史教学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旨要》张华中《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第35期第55-58 页
⑥⑦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318页
⑨聂幼犁:《盯住试题的关键词:何时(一)》,《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