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逐渐重视起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步入初中,在这一时期对于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也是为了日后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不同的层面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与阅读综合能力。本文从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思路和把握读写整合的训练策略展开讨论,对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
引言:在新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对小学语文教材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不仅在内容上比之前更加丰富,而且还在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目的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在课上语文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他们学习成果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使他们无心阅读。因此,当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的任务是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一些阅读技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思路
(一)略读课文,自主实践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略读课文,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六年级语文教师在略读文本方面应当考虑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并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导入式阅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只要理解文章中的词句就行,并不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问题是在教学的方法上,与其它的精读课文相比而言,略读内容教师更应适当放手,给学生独立的阅读空间,从而在他们自己理解的同时提升其阅读综合素养。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藏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关藏戏的故事,需要学生熟读和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布置合理的阅读任务,比如文章哪一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通读课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还能使他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形成民族认同感[1]。
(二)自渡文选,历练拓展
为了扩充学生的阅读积累,很多学校都会在教材之外另定一本自选文读,这些书中虽然没有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是其中所含的覆盖面却十分广,有散文、诗集、词集等等,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十分有效。而六年级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阅读步骤进行合理的阅读,从而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培养其在阅读自主能动性[2]。
二、把握读写整合的训练策略
(一)指导学生勤于感悟和主动积累
在传统阅读课当中,语文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思路下被动的阅读,新课标下要求强化学生的感悟,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包含的规律,然后将重点圈出来着重掌握,以保证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在实质上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动能。例如:《在柏林》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内容是战争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渴望和平的愿望,在讲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灵引导,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作者内心想抒发的情感,并和学生发互动,从而将文章的内容吃透[3]。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维、读写整合
在实际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读写整合的方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必要时需要出一些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另外,教师需要格外的重视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求同存异,通过笔记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参与到阅读当中,并通过合理的交流、互动去完善自身的各项阅读需求。例如:在学习到某一篇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去阅读一遍课文,但是需要找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在学生看完之后教师进行提问。这时,语文教师再让学生阅读第二遍,但是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文章中精彩的词句,将其记录在练习本上。第三遍再读时就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内容,以此来训练学生,当学生习惯于这个流程以后,教师就要求他们全部结合起来探索并记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通过独立思考并结合读写来整合文章内容。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阅读在语文中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而作为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而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熊瑜颖.语篇分析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教科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 6 Steve Jobs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0(05):39-45.
[2]李惠琼.论阅读教学中低年段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85-86.
[3]袁彩梅.用戏剧的方式教语文阅读——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