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经过多年沉淀和历史淘洗的传统文化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程,承担着教导学生汉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责任,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责任,本文主要分析并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字: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精神;渗透;策略
引言:从初中语文教材层面上来看,传统文学作品占据了较大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好学生的传统文学作品部分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还能够加深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受到历史背景、社会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学作品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想要借助传统文学作品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神。
一、加深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深度挖掘
能够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教材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理富文美的特点,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教育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加深对教材文章的挖掘,深挖文章的内涵和精神,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为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短短一百多个字的小故事讲了一件事儿和两个道理,其一是遵守时间的信用问题,其二是对他人的尊重问题。由此可见,对于信用和尊重问题是我国自古至今的重要话题,也是组成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重视信用问题和尊重他人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二、从语言层面深化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语言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了解和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基础。语言基础知识无非字词句段章,但汉语言在词序的灵活性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重会意、轻形式,一个字词的不同应用就会形成不同的含义表达和情感抒发。语言的灵活背后是文化的的深层次和丰富内涵,因此,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可以从语言层面入手。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社戏》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回顾了从小到大三次看社戏的经历,在三次描写看社戏的感受时鲁迅先生用了不同的描写方式和措辞,含蓄展示了鲁迅先生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感受。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第三次少年时在鲁镇看社戏的经历,鲁迅先生用人物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几种描写方式详叙了这次看社戏的波折和过程,一片少年情怀尽显。这样充满追忆、快乐的描写方式也为最后“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感慨形成对比,加深了情感上的抒发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字句对情感表达的效果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捕捉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效果。
三、借助课内文章指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近代文和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学习的难点所在。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阅读语感非常重要,近代文阅读了解文章社会背景、作者生活背景十分重要,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为铺垫。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课内文章介绍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教材受到篇幅限制没有收录的那部分文学作品重新引入学生的视野,不要求全部精读,至少要泛读。例如上一点中提到的《社戏》,教材只节选了鲁迅先生对少年时期看社戏经历的描写,并未将成年后在北京看京戏的部分纳入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影响了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下看戏的感受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社戏》的全文阅读,帮助学生补足缺失的部分。对于文言文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泛读《论语》、《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材料,并要求学生在查询文章作者背景、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作者情感表达、文化内涵体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结束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是必要的,应当得到教师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渗透方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志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新作文:教研,2019(8):0214-0214.
[2]邓仁梅.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8(11):02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