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必修基础学科,承担着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养成的重任。中职学校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认真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搞古人那一套,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不需要那么花哨,有人认为要将现代科技引入,打破传统模式的教学。该坚守还是创新,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如何改变教师观念?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又如何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传承 创新 改革 落实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必修基础学科,承担着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养成的重任。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也是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对于中职学校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认真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搞古人那一套,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不需要那么花哨;有人认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还有人认为要将现代科技引入,打破传统模式的教学。该坚守还是创新,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如何改变教师观念?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又如何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紧跟形势改变观念
跟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较差。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我们需要陈景润、屠呦呦,但我们也需要“大国工匠”。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改变观念势在必行。我们要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为学生的专业化服务,即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走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之路。这是根据中职教育特点而进行的一种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作为职业(专业)从业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
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不再只是工具性,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学生将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二、有效手段创新落实
当年,作为一名教师,开始自己人生的新征程,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但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却迎来了不少困难与挑战。特别是一名语文老师,总觉得自己在职业学校教授的是一门“副课”。在原来的大环境下,学生连专业课都不爱学,更何况语文呢?“读书无用论”占据了那个年代学生的脑海。但身边的老教师们却仍然在默默奉献着。他们说奉献的情怀源于心底对学生的关爱,更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他们似乎都忘记了岁月的斗转星移,默默谱写着师者的春华秋实。但尽管如此,也偶尔能听到几声叹息声,能感受到他们作为职业教师的无奈和挫败感。如今,习总书记不止一次的提到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他曾说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些话语,一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下子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为新时代鉴定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智慧滋养,为实现“初心”厚植中华底色啊!
1、体现语文课程的特质。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突出语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课程中的“读”。古语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依然要重视读这个环节的。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范读……但传统的朗读方式已不再吸引学生该怎么办呢?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学习,掌握新技能。老酒用新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用“名家范读”+“音波图”,帮助学生纠正朗读的重音、拖音、抑扬;用“云班”平台开展朗读达人评选等。这些信息化的手段无疑会为你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你的语文教学又没有脱离文本,脱离语文的核心任务。
2、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合欢树》中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此时一定想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卖白菜》除了体会文中坚强而又有诚信的母亲形象,也一定会让学生学会感恩、诚实守信。但价值观教育肯定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比如《卖白菜》这课,除了分析课文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来体会当时母亲的心境,同时我们也以辩论赛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让他们在辩论中自行体会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3、开展言语实践,结合专业特点,做学教合一
众所周知,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孩子,基本是中考失利者,据调查,68%以上的中职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文化基础课更是索然无味,并且认定文化基础毫无用处。针对这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除了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构建一个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语文的实用性,强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养成。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形式可以更丰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材料,根据职场的交际状况,让学生对职场的岗位情况进行了解。比如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同时语文课堂也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真情实感,比如学习《云南石林揽胜》这课,旅游专业的学生直接布置了“解说词大比拼”“导游实录”“广告激兴”等环节。学习《我爱这土地》,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加入了“以画解诗”“思维导图说创作”等环节。最后都在网上进行了评分打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时,我根据课程的要求,合理的布置一些ppt课件制作,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内容的讲解,美术高考班的同学还能加入让他们把贾府的建筑布局和人物服饰设计出来的环节,让他们不得不对《红楼梦》这本书进行钻研。这些都是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发读书,从读书实践中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从探究实践中体会语言美、意境美;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上老师的指引,早已为他们为种下道德情操的“种子“,引导他们成为爱国、爱岗、求真、求实的新时代青年。
三、学无止境挑战自我
在“成绩才是硬道理”的当下,迫于坚硬的现实和相对滞后的评价机制,相当多语文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研究考题上,而没有时间充实自我持续学习。但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教师,甚至要跨界学习,才能奠基大成。我们课上利用“学习通”“配音秀”“等各种媒体工具展开体验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利用云学习、读书会等引导他们有目的的阅读,关照历史、思考当下;学校还组织了“诗词朗诵大会”“职场写作比赛”,成立了“国学社团”“书法社团”“写作校队”等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爱上语文,走近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认同,让他们不要丢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好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打上授课老师特有的烙印,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不同层面的学生才能收益。有人说过,教了三年书的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若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的老师,一定能有所成就。学无止境,不断的充电,才能让整堂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闪光。
国家大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任务依然艰巨。好的教育如同静待花开。不是守株待兔的无所作为,也不是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会对提出新的要求。初心即方向,我们不会忘记中职语文的初心。厚重底蕴巧传承,创新创造添活力。“传承+创新”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教学。传承经典,我们在路上!创新改革,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