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李小红 胡鹏
[导读] 1911年废“经书”改“国文”至今,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有了百年历史。
        摘要:1911年废“经书”改“国文”至今,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有了百年历史。自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至今,也已半世纪有余。语文界绕不开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都特别强调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阅读与写作。
        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基本目标,社会生活、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然而时下,“阅读难”“写作难”的问题依然严峻,读写分离式教学、考察都在制约着学生综合读写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一认识,笔者试图在前贤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读写结合、读写一体的课堂综合教学模式,以期比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读写一体
       
一、概念界定   
        1. “阅读”与“阅读教学”
        一般认为,阅读是“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或者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广义的阅读,可以指人们透过一切外部材料获取信息。不管广义或者狭义,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提升认知能力的基本、有效途径之一。
        笔者认为,综合而言,阅读是一个接触材料、理解感悟材料、批判吸收材料、鉴赏评价材料的综合的思维过程。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2. “写作”与“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的含义界定为“写作就是在认识世界、认识自
我、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达和交流的过程”。笔者认为,写作就是表达和交流,因而,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作家有其个性,天赋往往是一些作家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往往更需要后天学习的写作规范:语意的逻辑性,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文体的鲜明性,观点的集中与完整,等等。
        3. “读写一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提升写作能力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教学中要以多样的方式、形式引导、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所谓的“读写一体”,也就是“以读促写”,把写作作为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密切渗透写作教学,从而能够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寻找一定的结合点,通过阅读提升写作,通过写作促进阅读,实现读写能力的转化。
二、“读写一体”的策略应用
        高中阶段,进行读写一体模式教学,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叶、张、吕三老教育思想、语感中心说、丁有宽读写一体的几种模式、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是“读写一体”的策略应用的重要前提。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突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屏障,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
        1.立足课文,立足经典,深入讲授、分析、研讨教材经典文章的写作艺术,用经典引领写作教学。以课本为依托,提升学生对优美文章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模仿借鉴,树立较高的写作目标,提升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堂课本教学是最好的阅读与写作范本,高中生的阅读与写作不再是简单的字词识记、文段划分、中心概括,开始着重于细节赏析、人物分析、说理思辨、情感探究。
        当前高考语文试卷中,集中、直接针对阅读的考察模块是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多局限在对文本观点的认识、思路的梳理等。这导致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忽视课内文章的教学、解读,对“做题解题”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对文本艺术性、写作手法的探讨。笔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有立足课文,立足经典,深入讲授、分析、研讨教材经典文章的写作艺术,用经典引领写作教学,方可有效提升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切实提升自我的思想性与深刻性,进而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写作能力。
        2.立足模仿、立足借鉴,课文作文对照精讲、精练。
        部分高中教师认为,“仿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高中需要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写作、自主表达思想观点。诚然,让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无可非议;但模仿、借鉴名家名篇,学习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其高雅的思想境界,是正在逐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写作风格的高中生所不能或缺的。
        基于此一认识,笔者认为,在讲读课文、传授经典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模仿课文思想、写法,有着重要意义。
        3.坚持名篇名著,保证数量质量,将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
        课文固然重要,但篇目有限。在对课文进行深挖细讲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结合高中生特点及教学实际,通过师生同读、作业布置、小组学习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课外经典阅读,读后进行探讨、辩论并形成文字(可以有学术报告、论文、感悟、读书笔记、随笔、札记等多种形式),从而将读写结合起来。这一模块中,阅读内容的择取、活动过程的展开、最后成果的总结运用至关重要。
        4.坚持“写前读”“读后写”与读写评改。
        我们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是有积极意义的,不阅读即难以形成有根有据的思考,有条有理的写作。当前中学生受社会阅读模式影响,缺少整本读书的习惯,更多碎片化的阅读;更有甚者,面对作文题目,很多学生习惯性编造,满篇假话空话与套话。这是与其读得少、想得少而妄求写得好有莫大关系的。在自主作文练习中,我们会事先布置相关阅读书目,再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在有“料”的基础上作文。
        其次,就是普通的读后感、随笔等模式。学生学完某篇课文,读完某篇文章或者某部著作,我们及时跟进,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或者形成小论文,或者形成演示性文稿。《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写作的要求,有明确规定: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不言而喻,写作的地位至关重要。


        这两种模式后完成的作品,笔者会进行及时地交流、评议,师生之间的评议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议,评议过程也是阅读、思考与写作的过程,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读写一体”的阶段性补充
    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学习,具备一定的阅读与写作基础,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读写一体”对于高中生而言,重在如何提升,而不是如何起步。就此,结合高中生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可分年级段进行。
(一)高一阶段“求平稳”“求规范”
        1. 平稳。课堂导入可以选择以初中语文相关篇目为切入口,平稳过渡,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例如以回顾《出师表》为例导入,在初中阶段,侧重要求字词识记,高中生的要求更侧重于对作者诸葛亮思想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的深入的理解与评判,并注意文中用典、对偶、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最终让学生意识到高中读写的任务和目的,手段和导向。
        2. 规范。高一立足于夯实基础,养成规范。规范主要有书写规范、标点规范、语句规范、逻辑规范、文体规范。
(二)高二阶段“求全面”“求新变”
        1. 求全面。在高一的基础之上,高二学生要求全面掌握各种文体、各种题材作品的阅读与写作。这便意味着不仅要重视课堂课内文章的讲授,也需适时适量扩大课外阅读量。同时,还需注重写作思维方式与写作艺术手法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粤教版侧重于文体编排的梳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粤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选修一至选修十六中的各种文体,整体全面地感受和把握多种文体特征与题材。选修三重在突出“科学小品”与“小说”,在讲授《说数》《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这三篇课文时,让学生集中地认知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解读方法及写作技巧。在讲授每一篇节选自长文或者名著名篇中的课文时,指导学生阅读该课文的全本。如讲授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时,以课后作业或者读书交流会等方式要求学生阅读《瓦尔登湖》全文。写作思维方式与写作艺术手法往往决定着文本思想表达的深度和厚度,是课堂可以讲授、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并加以运用的。
        结构性与思辨性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阅读是读者与作品、读者与作者之间深层次、有创造性的对话活动。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面文字去理解文章的形式与内容并参与创作的对话过程。[ 朱绍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55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关乎方法,也关乎创作。写作需要篇章结构性的把握。在讲授古诗词时,要求学生仿写古诗词,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认识。如讲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后,布置学生仿写该词。我们发现,通过仿写,学生对词的格律、音调、平仄,尤其是顶针、比喻等手法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
        2. 求新变。在掌握“规范”“全面”的前提之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通古今、沟通中外,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自主、灵活、新颖的阅读探究与写作体验。
        在高一“规范”、高二前期“全面”的基础上,考虑到高二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高二后半段,我们强调学生的“新变”意识。如讲授课文时,我们需要突出其新颖、别致处,让学生在做到规范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所思考,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个性化,写出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有特色的文章。还是以学习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布置学生仿写该词。发现学生写出了形式多样、思想丰富、个性鲜明的词作。如有的学生写了集句词,有的表达了自己克服困难、积极拼搏的雄心壮志,对于这些有突破的学生作品,我们要给予大力肯定,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求新求变,形成自己的风格。
        “求新变”也讲究思维角度的多样。课本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都是千古名篇,利用思辨议论型、想象记叙型、深刻议论型等多种角度点拨,可丰富思维认知,打破单一体系。
“求新变”还需要体现学生的人文性与思想性。所谓“言为心声”“心不平则鸣”。文本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或言事,或言理,或言情。语文要抒发人的感情,透露人的声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具有生命感召性”。
在此,还需强调和补充的是,“求全面”与“求新变”皆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模仿。模仿之于写作,首先从阅读开始。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三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3页.]通过阅读文本,可以获得其中的语言、知识、智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逻辑、结构甚至情感。这便为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前提。由此,阅读与写作是互逆的。通过写作表达反馈阅读的效果,进而呈现看得见的阅读痕迹。
(三)高三阶段“求质量”“求准确”
        1. 求质量。对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回顾高一、高二课文,讲评试卷中的阅读试题。高考作文采用新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当前还侧重事件型、任务驱动型作文,通过对一段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进而成文,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这恰恰是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形式之一。以高考作文的要求审视课文及其他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上的题意、中心、思想、感情,表达上的文体、结构、语言、书写,特征上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阅读材料的形式,课文、阅读试题、优秀作文并重,不拘形式,以高考的评分标准判断其“质量”之高低。
    2. 求准确。高一的写作有了“模子”,高二的写作有了“灵魂”,高三的写作则是对“雕塑”的“精雕细刻”,使其尽可能完美。从标题到段落结构、深入到语言文字,各个层面都要系统的专题训练。
当然,学习是系统的过程,更是连续、不可割裂的;同时,语文是积累的艺术,是有关生命情感与关怀的言语,只有足够的人文积淀,才能形成良好的读写能力。从高一到高三,阅读积累(素材上)与写作积累(手法上)都是核心,要一以贯之的。

参考文献:
    左信.全面实现读写整合,有效促进良性互动——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教学[J]. 中学教学参考, 2012
    潘新和. 语文:表现欲存在[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海林. 言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
    丁有宽.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吴玉南. 高中语文“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教学为例[D]. 2014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朱绍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志公.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