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为重要内容,课内阅读,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维工具,使其高效展开课外阅读为重点。本文对思维导图运用作用简要说明,并通过课堂激趣、思维培养两方面,对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详细分析。
关键词:课外阅读;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思维导图主要是通过图文形式,将和文本主题相关的内容通过层级与隶属等方式表达出来,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主题词加以关联,其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必要。
一、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思维导图应用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可使用简单的文字以及逻辑框架传递信息。从学生视角分析,结合阅读内容绘制导图,能够找出文章事物之间关联,形成知识框架。因为思维导图通常由若干单元,在特定分类之下,使用箭头和文字连接而成。小学生的阅读经验较为有限,通过思维导图可找出文本重点信息,将其关联,简化呈现文章逻辑关系,便于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意图。同时,思维导图的运用还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小学课外阅读内容篇幅不长,巧用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对其阅读逻辑以及思维等培养有重要影响。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特定阅读基础,但是部分学生还以形象思维为主,当阅读内容存在复杂逻辑关系时,思维导图,可将文章脉络、人、事物关系等清晰呈现。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这一章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这四个方面去考虑:去了哪里?找了谁?用了什么方式?辩论的结果如何?学生这样一思考,这一章的层次就很清晰了。此外,思维导图运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影响较大,利于其快速找文章中心,强化其分析能力,整理文章逻辑关系[1]。
二、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导图课堂激趣
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围绕文章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营造优良学习氛围,对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可转变学生以往惯性思维,形成逻辑思维,深化知识印象,活跃课堂,使阅读学习更加有趣,打造轻松愉快阅读课堂。在思维导图使用下,使用生动的文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框架有直观感受,在导图引导下,鼓励学生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激发其学习热情,利于加速学生个性发展,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确保课堂质量。
例如:讲解《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欣赏燕子飞翔美景,对其展开审美教育,激发学生产生热爱自然情感,通过文章插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按照特定顺序从事物特点入手展开观察。为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分别从几方面对燕子进行描写,教学过程利用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png)
图1《燕子》课文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文章通过四个方面描写燕子,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燕子的外形,描述其羽毛的特点为乌黑光亮,翅膀的特点为俊俏轻快,尾巴的特点是像剪刀,勾勒出活泼、可爱的燕子形象,表达出作者对燕子喜爱之情。第二段主要是通过描述“雨、风、柳、草、叶、花”等春天的景色,通过生动的话语,体会出春天万物生长的生趣。利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春天草木茂盛、生机勃勃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段主要写燕子飞行过程特点,通过“掠、沾、横掠”等词汇,展现出燕子飞行过程轻快特点。第四段主要描写燕子停歇过程的形象,通过细线、五线谱、音符,并使用“落、痕、像”等将小燕子比作待演奏的音符,生动描绘出其飞行之后疲倦的形象。以简单的思维导图,将文章各部分关键词串联起来,让学生阅读过程思路清晰,掌握文章学习中心,从燕子外形到春天景色,从燕子飞行特点到其停歇形象,表现作者对春天美景赞美之情。
(二)利用导图培养思维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需要经过特定知识储备,逐渐提升其理解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其具有可视性特点,可将阅读知识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其理清文章结构。因此合理运用导图可指导学生准确收集阅读内容,积累更多语文素材,激发学生思维,形成创造能力。利用教材,指引学生制作导图,将分布于课文当中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积累阅读经验,在课外阅读过程能够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对阅读文本展开深层次分析,掌握文章布局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讲解《荷花》这篇课文时,此文章通过对荷花外貌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运用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png)
图2《荷花》课文思维导图
通过导图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描写荷花,即作者所看、所闻、所想、所表达的情感。详细描写了作者所见的荷叶与荷花特点,通过“挨挨挤挤”能够感受出荷叶茂盛特点;通过碧绿大圆盘可以看出荷叶颜色、形状等特点。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在其展开同类文章的阅读时,能够迅速抓住写作要点,提炼出文章类的关键词,深入理解阅读内容,高效阅读。因此,可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运用思维导图,指引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可提高阅读成效[2]。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易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学生投入较高的耐心和积极的创新思维。通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模式具有的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彻底转变,反而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在老师的引导和带领下,逐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与分析。不仅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而且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发散能力,从而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提供积极的帮助。
结束语:总之,语文的阅读教学,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可加速学生思维转化,快速捕捉文本重点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在导图的指引下,阅读学习思维更加清晰,找到快速阅读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雪.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42-43.
[2]苑征.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