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梁芷英
[导读]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而增强其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通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优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本文中,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语文是其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发挥着极其显著的教育价值。在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成为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听、说、读、写,而读是一大重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均蕴藏多样化知识内涵,通过阅读分析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
(一)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教育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开展实践时也获得较大成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显著增强知识掌控能力,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日益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持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受到阻碍
        1.物质因素
        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应该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最佳基础设施,以此为支撑,但是当开展实践时了解到学校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问题,不能高效开展阅读活动,不利于学生阅读,大幅弱化其效率与质量,久而久之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教师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当进行实际教学时了解到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观念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些教师仍旧无法摆脱此种影响,他们较为轻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其对课文的理解,如此一来难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学生因素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还是教学的重要服务对象,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化,逐渐提高学生地位。不过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当进行阅读时应用错误的阅读方法,同时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他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做好课前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通过做好课前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课前导入时间处于三分钟至五分钟这一范围内,有利于整节课的学习,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此环节中能够应用多种导入方式,比如游戏导入以及微课导入等,能够以较快速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投入课堂教学,为后续阅读教学打下牢固基础。当开展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导入写作背景等与所需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搜集该建筑被毁之后的视频、图片等,然后用以制作课件,当处于课前导入环节时,将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利用多样化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列强对中华民族历史古迹的毁灭,从而使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为后续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1]。
(二)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应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与到形式各异的阅读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文字描述具有较强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特别是在讲解学生较为陌生的场景等内容时,他们无法按照文字描述进行想象。对此教师需要有效运用多媒体,以此将相关视频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文字描述发生转变,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以“桂花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相关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切实体会具体场景,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感受,由此提高其对课文的理解深度。除此之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掌握特定知识,也可以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所以当进行日常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全班学生为对象,密切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从而增强其阅读能力[2]。
(三)注重课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时,通常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负责聆听,并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较为轻视学生,在他们的认知中学生一无所知,每一篇课文都精讲细析,即使是学生一看便彻底理解的语句,教师仍旧会采取此种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应该结合文章内容,以学生所达到的理解水平为依据,严格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
如“我的长生果”一文,“长生果”是什么?乍看题目,学生就会想到许多不同答案,有的同学甚至说出:“像人形的果子,就是猪八戒吃的那种等等”对于学生种种不同的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以课文中叫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比喻作用,“长生果” 是指“书”,然后与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中的内容[3]。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所应用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以文章内容以及学生具体阅读水平为依据,合理选择讲解、阅读、练习的内容,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作为重点,切忌每一篇课文都平分秋色,如若不然容易导致学生听得繁琐,而且教师讲得劳累,却无法取得良好阅读效果,不能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与丰富知识,强化与发展其思维,培养与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全方位提升其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效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既可以增强其语文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其它科目。
参考文献:
[1]赵怡婷.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84-85.
[2]倪爱莲.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47.
[3]党荟业.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J].才智,2020(10):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