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发展性评价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评,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让评价成为他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这样,发展性评价才会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才能更好地让小学语文教学沿着课程改革的方向稳步发展。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 促进 激励评价 个性差异 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重视评价,“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评价体系。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语文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节,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评价方法:
(一)语言激励评价法——鼓舞信心。(1)口头语言激励,使学生产生动力;(2)口头语言与表情语言相结合,让学生树立信心;(3)口头语言与手势语言相合,使学生感到亲切;(4)口头语言与眼神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得到信任;(5)口头语言与头势语言相结合,使学生体验成功。
(二)活动评价法——激发学习兴趣。(1)游戏法、表演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模仿表演和创造性表演,评价学生的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2)情境法,唤起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投入表演、练习,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延缓评价法——给予思维调节空间。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完善的时候,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用语言提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
(四)档案袋评价法——今昔比较,体验成功与进步。档案袋展示,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看到每一点每一滴进步。
(五)量表评价法——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每月进行一次评价记录,先学生自评,然后小组互评,最后教师评价,并以竞赛活动形式公布,让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教师也从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提倡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的作用,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二、具体操作: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评价氛围,激发参与兴趣,让评价成为开启艺术殿堂的钥匙。
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好的评价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正是进行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所需求的。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语文评价最有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小组竞赛等,去营造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就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满足个性发展,让评价成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评价作为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展示评价总结,矫正、促进和发展的教学功能。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应有的学习权利,才能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正是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需求所决定的。
1、给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所以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2、教师要学会“倾听”。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小组内、在班里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这些“奇谈怪论”,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作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好奇、探究、创造的内在动力的减退,最终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四)捕捉最佳评价时机,让孩子快乐成长。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互评外,更多的是捕捉评价时机,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有时采用延缓评价,留给学生思维调节的空间。这些评价都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既让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又能不伤其自尊,使他们扬长避短,以后可以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践也证明: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总而言之,重过程、重发展、重评价对象主体性、差异性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使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发展性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这样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2003年4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4、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和方法》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