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习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合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围绕以人为本理念,探讨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沿用固有的教学思维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区分十分清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容易产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使本该受益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以人为本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使得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明确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是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比较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认为降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只有多交流、多实践这才是对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最好体现。这种错误性、片面化的认识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没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划的处理,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化课堂,要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学生能够依照自身比较喜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来开展学习活动,以此为基础对自己的学习规律进行总结,同时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实施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和体现。与此同时,师生要处于一种平等化的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语文知识的魅力,体验到应用语文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母爱的伟大,可以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对课文进行朗读,组织学生以课文中的角色来扮演,将作者所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之情抒发出来,最后组织学生将对目前所要说的话写成纸条封存起来,然后邮递给母亲。
2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好奇心较强,教师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可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情绪,这样不论是他们的智力还是心理都会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极为枯燥、无趣,那么学生也会变得极为消极、压抑,这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利于他们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学习氛围中,甚至还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极为民主、轻松、积极的教学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以《狐狸与乌鸦》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联想和思考故事的结局。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阐述了自己推测的结局,如有学生说:“在狐狸骗走了肉后,乌鸦心里不甘,也想让狐狸上当受骗。某一天,乌鸦叼着一块石头出现在树上,而此时狐狸也出来觅食,正好看见了乌鸦,狐狸以为乌鸦这次叼的也是肉,就想再把肉骗过来,于是它又对乌鸦说了很多的好话,而乌鸦也像上次那样把肉掉了下来,狐狸看到了极为兴奋并一口吞进了肚子里。乌鸦看到后开怀大笑,而狐狸此时才发现自己上了当。
”由此可见,这种联想和推测故事结局的教学策略,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极为有利的。
3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具备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需求与发展目标。为此,教师在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时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面向所有学生采取统一化齐的教学标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差异,并立足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区别的教育教学引导。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很好地贯彻与落实了上述观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基础较差的A层次学生群体,该层次学生群体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其进行复习与巩固,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基础一般的B层次学生群体,该层次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占据了班级人数中的大多数;基础扎实的C层次学生群体,该层次学生群体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与内容能轻松理解与接收,他们往往有着更高的学习需求,人数相对较少。在对全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及其需求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教师便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按照隐形分层的原则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问题以及课后作业的难度等,都会尽量做到有所区分与侧重。这样一来,班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找到自己所契合的层次,也能在该层次中找到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发展方向。如此一来,教师开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便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的预期效果,在促进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语文教学质量也得以显著提升与优化。
4构建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对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地障碍,所以需要教师将以往的那种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抛弃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学习中的长处要积极发现,以构建教学情境的模式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涉及一些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国内外名胜古迹,很多地区学生并没有去过。因此,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这些地方的场景播放出来,让那些历史悠久的人文建筑或者如画的环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视觉观赏和课文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对拉萨的喜爱。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进行与他人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见识得到增长,这样就能牢固树立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也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霞,潘军.浅谈“以人为本”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9(26):51.
[2]贺玉婷.以人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析[J].数码设计(上),2019(08):50-51.
[3]柴得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J].新课程·上旬,2019(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