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字入手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韦敏基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从“问”字入手,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能力,努力实施“问题导学”,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从“问”字入手,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能力,努力实施“问题导学”,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问” 打造  高效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从而调动大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新知。因此,教师要大胆地从“问”字入手,着力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能力,认真践行“问题导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下面就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好“问”字文章做出简要论述。
        一、创设质疑情景,使学生“想问”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必须先让学生发现问题,即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但在通常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心中即使有疑问也不想插嘴,久而久之,学生就都成了“小乖乖”,什么也不想说,后来就变成了心中什么疑问都没有,人云亦云了。因此,我们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生疑,生疑而想问,并且觉得一问为快,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课堂导入等,都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导入法,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以及课题,然后教师引导说:“同学们,看到这幅图和这个课题,你们就会知道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什么事情了。”学生会纷纷回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事情。”“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师继续引导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乌鸦,它找到了一块肉,非常高兴,嘴里叼着肉站在树上。这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狐狸很馋,想得到这块肉,于是,它就使用一个非常巧妙的计谋骗了乌鸦。你想知道结果吗?”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来了,心急的学生马上就会发问:狐狸使用了什么计谋?后来骗到肉了没有…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深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追问下去:乌鸦为什么会被骗呢?被骗后乌鸦又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我是乌鸦,会被骗吗?遇到像乌鸦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因此,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谈话,创设情景,激起了学生“想问”的兴趣。
二、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有的语文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讲,毫无自主性。老师站在讲台上俨然是一个判官,学生在威严的“判官”面前,颤颤兢兢,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要想让学生“敢问”,我们教师必须放下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威者的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融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不“怕”老师。即使学生的思维有些偏颇,提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泯灭他们创新的意识,挫伤他们敢问的勇气。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等激励人的话语。老师还要树立从学生读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的思想,即使他们提了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对教学没有帮助,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多提问题。

教师要坚持从教学生学会提最简单的、最浅显的问题开始训练和培养他们,即使是提出了重复的问题或者是模仿提出了相似的问题,都值得赞同。只有这样,学生才“敢问”。要让学生的问题提得有价值,关键还要看我们教师怎么引导了。
如,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和学生一起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就没那么“怕”老师了,他们创新的思维才会飞扬,才会“敢问”。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八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学会提问:我们看到了她,“她”是什么样的?“她在柳枝上荡秋千”是什么意思?往后的句子就让学生们自己仿照第一句的问答方法,继续学习。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离开课文,拓展思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继续互问互答:我们摘到了她,“她”是怎么样的?我们摸到了她,“她”是怎么样的… …虽然这时学生们的问题大多都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但这也符合二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语言,学习句子的规律。我们教师就是要这样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不断地反复地训练学生,不断提高他们“问”的水平。
三、培养质疑习惯,使学生“好问”
曾恩曾经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绳,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蕴藏着深刻的寓意,大意是说习惯的养成,是要靠平时诸多的积累。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在学习中学生要养成“好问”的习惯,是需要不断地培养的。教师要坚持每一堂课每一个内容主要一有可以质疑问难的地方,都不要放过,都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题还要照顾到全体,不能让提问题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让不善思好问的学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语文学习,边学边问才是增长知识的最好方法,让学生“好问”,才是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课文精髓的关键。
四、教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质疑之初,很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提,即使提出了问题,往往也是乱而琐碎,甚至离奇古怪,难以抓住关键的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把如何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会问”,把问题问到点子上,问得有价值。
(一)引导学生在课题中发现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单刀直入,直接从题目入手,以题析文,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二)引导学生在矛盾处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语句之间的矛盾或现实之间的矛盾,针对矛盾引导学生起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空白处发现问题。在语文教材中,很多地方该写下去的内容却只有“……”,这是故意给学生留下悬念,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地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现问题。
教学生“会问”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引导学生在比较处发现问题,在文章反复处发现问题,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善于钻研,善于发现,就能为学生创设出很多发现问题的情景。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坚持做好问题导学,加强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那么,很多课堂上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也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了,从而创建了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超,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会问”[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6期
2.李新平,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2期
        3.刘福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J],教学与管理,1997年0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