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在语文学科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王银
[导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凭借自身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而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的65%。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多媒体课件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乐趣。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语文课堂将变得更加扎实、生动、高效。
        一、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课文《孔子拜师》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陌生。于是,导入环节时,我播放古典乐曲,朗读课后的资料袋,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去了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资料,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声情并茂的导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一定是生机盎然的。当然音乐还能起到烘托作用。在执教《触摸春天》时,理解文章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时,拓展一些残疾人热爱生命的事迹,我播放富有激情的背景音乐,渲染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心中集聚的情感,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通过音乐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
        二、使用课件充实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老师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无非就是出示漂亮的图片和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样,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精彩、生动、有趣的画面,而把语文课的教学抛到九霄云外。其实,利用课件可以大大增加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让语文教学更加扎实、高效。

比如:教学生字的读音时,可以出示带拼音的字、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练读,使教学更加方便快捷;在进行写字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容易混淆的笔画变成鲜亮的颜色加以动画效果,多个对比,刺激孩子们的记忆,这样比普通用彩色粉笔来教学更能吸引孩子;在语言运用训练中,课件准备充分会更加节省时间,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出示了(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词语让学生填空,再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内涵,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当然课件的恰当运用,是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
        三、呈现精彩段落,化解重点难点。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陌生的,无法接触到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缩短学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难点是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在学习“风景优美”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件中将精彩段落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朗读,还通过重点词语变色和展示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在学习海底世界里海生物丰富时,我还利用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和各种各样的鱼的活动画面,让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在反复朗读中将那些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地积累下来,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也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四、利用网络拓展延伸,培养自主学习。
        在网络平台中,能够向学生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长征》是毛泽东著名的七律诗作,但由于长征所发生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们十分遥远,学生在简短的诗句中无法了解当时形势的严峻、条件的艰苦,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感悟不深。我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容,就采用网络教学。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影《长征》节选,让孩子们通过看电影初步了解长征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对这首诗的整体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我布置同学们在资源平台中看看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这个任务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兴致勃勃地读了一个个故事:《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张思德尝百草》等,在这个课外资料的阅读过程中加深了对长征的理解。有了这两项铺垫,我再讲解《长征》这首诗时就变得容易多了。在理解诗中“逶迤”、“磅礴”这两个词时,在我 的网络课件“图片欣赏”中向学生们展示“逶迤”的山和“磅礴”的山的图片,让他们通过图片对比将“逶迤”和“磅礴”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长征》这首较难理解的诗很快地被同学们理解并背诵,在剩余的时间内,同学们又自主交流了他们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使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更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支撑起一片崭新的天空。这种模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有待完善,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我相信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最终让语文教学生动和丰满起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