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大学生所获知,唤醒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之主动肩负起时代和社会赋予自身的伟大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价值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
引言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承担的神圣职责,同时大学课堂语文学习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必须提高对传统传化的重视程度,并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融入重要性
我们正处于多元文化价值观共存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使之沉迷于享乐,不思进取;由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浅薄,容易因此抛弃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通过高校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融入传统的文化知识,挖掘语文课本当中所囊括的传统文化,定期组织文化推广活动,而学生就可以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文化,切身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理,产生对传统文化向往之情。大学生还会严格约束自己,争当文化的传承者,其思想道德等品质将会获得明显提高。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还能提升其对社会不良思想安全意识提升防护能力,他们将会坚持本心不动摇,成为社会主义的忠实拥护者,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现状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当中传统文化意识比较薄弱,比如说其对传统美德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淡薄、传统文化责任感缺失。温良恭俭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善良、谦让等品质;很多高校都不是很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都不是很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很多大学生都受到了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过度追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忽视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没有继承以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意识。这些情况在很大成都上干扰到我国传统文化综合发展,因此应该提升对相关文化的教育力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大学语文中的呈现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意义之一。所谓的“加国感情”是个人对民族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感。中国人历来重视纠正,胸怀天下,结合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发展,把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内心,凝聚民族意识情感,把患难与共的假国情感放在第一位,这种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郭编教材大量选文体现了这一方面。如《鞌之战》中晋国将士面对强敌时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的英勇无畏;《过秦论》中贾谊以史为鉴、心忧天下的深谋远虑;《谭嗣同传》中传主殚精竭虑、以死殉志的救国精神;《赤壁之战》中吴蜀君臣临危不惧、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等等,无不值得今人学习。在诗词类作品中,尤以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如《登楼》诗,开篇直叙诗人的登高伤春之情,但却不是单纯的伤春,而是心里想着“万方多难”;颔联发表了作者对现实一级历史的相关思索;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尾联表达对当今朝廷的担忧,心怀天地古今和满怀忧患意识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江汉》诗作于大历三年秋,此时诗人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诗中以“腐儒”自称。此诗表达诗人虽已年老体衰,但仍渴望为国效力的愿望,亦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意。
黄生《杜诗说》解释说:“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优秀作品,思想深邃,情感醇厚,在挖掘民族凝聚力方面至今发挥着积极作用,毫无疑问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优化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格局
教师需要通过优化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格局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选文影响着学生的接受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侧重点不一样,而且选文也不尽合理,无法用这些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就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改编,让学生从教材中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对教材进行改编时不是完全以传统文化为主,而是要适当增添一些文化经典,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他们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就会被唤醒,将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迫切想要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整个社会也会更加趋于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不会缺少接班人了。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与学生共同庆祝,比如说端午节包粽子、撞鸡蛋,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同时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传统节日的由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或者是邀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到校园讲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付出的努力。同时增加其对传统文化理解。抑或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文化专栏,给学生提供交流和研讨传统文化平台,促使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高校还可以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随时随地看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也能得到良好的保证。
(三)与当地民俗文化教育相结合
我国有着广袤的土地,每个地区都有一些特色文化,这是当地的瑰宝,经过了数代的流传已经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关联起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会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传统文化早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也就不再有抵触情绪了。教师可以组织民俗文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走进当地的文化遗址,对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进纳和分析,提出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建议。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单独开设民俗文化欣赏课,专门用于介绍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高度关注,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样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就不会超然世外,在岗培训迫在眉睫。培训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更要注重教师思想的培训,以及对多媒体使用的培训。在培训的方法上,要积极引导教师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随机应变,提高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不能是简单的“一人讲、多人听”,而是要采用“走班制”,让教师有机会体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创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当中,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自觉承担起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沈冬娜.传统文化视域下财经院校“大学语文”改革的新思路[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32(06):48-50.
[2]金乾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理论探讨[J].汉字文化,2019(24):22-24.
[3]周立军,辛文卿,刘彦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9,35(12):88-91.
[4]贺绍华.注入传统文化精髓,优化高校语文教学设计——评《大学语文新编》[J].新闻战线,2018(23):170.
[5]张维.大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8(22):1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