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在幼儿阶段,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启蒙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中由于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开展分析,介绍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并分析具体内容,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在幼儿阶段,孩子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学习态度,为日后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其思维具有发散性,并且有着较强的记忆力模仿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重视学前教育,全面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思维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为孩子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可以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得到充分体现,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协调合作,进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人的基础技能,必须要从小抓起,强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为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学前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的启蒙时期,在此阶段教育活动也就是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希望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早早的接受启蒙教育,并且将教育重点工作放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1]。3到6岁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期间形成的任何语言习惯都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所接触的知识都会形成较为深刻的记忆,要是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期幼儿的发展潜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更好的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能够让幼儿在日后的发展中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
(一)要求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化
幼儿的人生第一任教师就是学前教育教师,也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家长一样,承担着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主要责任。教师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在处在幼儿时期的学生,其影响作用不可言喻,一言一行都是受到学生的模范学习,所以在于孩子沟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在交流过程中,不管是表达肯定思想还是否定思想,或者是愉快的感情还是不愉快的情感,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用轻松平和的语气来与幼儿进行沟通,并且语言也应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另一方面,应用亲切的语言,这样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语言的新鲜感和多变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能够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要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自由切换,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
(二)要求孩子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学前教育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为欠缺或者发言不准确、吐字不够清晰的问题,如果教师对幼儿进行纠正,任其发展,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2]。因此,学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用孩子能够简单接受的标准语言进行教学,保障自身的吐字清晰准确,每个字节都清楚的传到孩子的耳中。
因为幼儿年龄比较小,许多事物没有准确的认知,并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习模仿,为了保障孩子处在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以身作则,教导孩子最为准确的发音方式,学习一些积极健康的词语词汇,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并且教导孩子在人际交流中使用最正确的技能和正确方法。
三、学前教育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孩子的表达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常常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内心想法不喜欢表达,长期以往,对于孩子日后发展非常不利。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不断的去引导学习,起到示范作用,鼓励每个孩子都可以去主动学习交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身想法[3]。通过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话题来引发幼儿的思考,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能够主动的表达自身想法,学会分享,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加入到讨论学习当中,敢于表达自身想法。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利用一些孩子比较喜爱的东西进行提问,比如:“喜欢看什么动画片”,“最喜欢哪个动漫人物”等,不但要求孩子说出答案,还要说出喜欢的理由,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交流活动中,在此过程中使得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重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灵活应用语言表达的意识,进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一直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深刻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语言表达习惯,通过教学手段,让课堂增添趣味性,更好的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另外,有一点需要明确,就是孩子是渴望得到发言机会的,但是在实际中却忽视了这点,使得孩子的交流希望被打破,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对于幼儿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分析不同孩子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手段,营造出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表达出自身的观念想法,相互之间建立沟通联系。
(三)引导孩子欣赏文学作品
因为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大部分都是处在3到6岁的年龄,具有比较强的可塑造性和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都会成为幼儿的学习内容[4]。在此阶段的孩子都比较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比如童话故事和儿歌等,这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孩子在学习之后,非常喜欢将感受分享出来,这样对于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比如,教师 带来孩子们朗读诗歌:“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儿歌内容相对简单,并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但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扩展词汇量。
结论
总而言之,幼儿阶段人的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的孩子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模仿能力,自身有着很好的可塑造性,必须要对幼儿的学前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基本技能, 需要从小抓起,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教学活动增添趣味性,引导孩子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更好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对于孩子的日后发展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松松.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9(27):10-10.
[2]向文伟.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21):P.239-239.
[3]金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农家参谋,2019,621(11):250+252.
[4]俞小琴.略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8,000(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