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反思性学习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4期   作者:王倩
[导读]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摘 要: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改进语文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语文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态度;学生全方面自主反思,明确反思内容。学生综合有效地运用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语文;反思性学习;培养策略

        语文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学习者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及活动中涉及的相关因素 (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持续不断地批判性的审视、判断和调整,从而完善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一、培养初中生树立积极的语文反思性学习态度
        1.初中生应有语文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1]学生的反思行为形成习惯,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老师的讲课内容,还有哪些疑惑,自己有哪些收获,上课状态如何等等。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及端正的态度对待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情绪高涨、态度端正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情绪低落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从认识上明确语文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从情感态度上接受语文反思性学习,激发反思的动机,形成积极的语文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2.初中生应培养语文反思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语文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开展语文反思性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初中生首先树立语文反思性学习的兴趣,提高个人效能感。认识到反思可以从自身的优点出发,也是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此外,学生善于把握反思性学习的机会,了解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在课后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体会通过反思不断取得进步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语文的反思性学习。
        3.初中生强化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毅力
        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2]缺乏毅力的人,即使拥有超强的反思技能,反思的过程也难以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反思的持续性、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等的韧劲上,而且反思的毅力反映在学生对自己不恰当行为和不合理之处的批判,表现在督促自己始终分析自身的学习,不断地查漏补缺,获得知识地完整性。诚如哈贝马斯所说:“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次尝试,以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
        二、初中生全方面自主反思,明确反思内容
        1.学前反思
        学前反思主要是对学习目标以及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程度的反思,了解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是学生学习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学生运用认知领域的动词,反思学习结果。学生运用认知领域的动词反思知识目标到达情况。学生对所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在学习之前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学习之后情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对此也应该进行反思。同时,学生借助情感领域的动词指导进行反思,学会认识到情感目标在学习议程发生的变化,以确保学习的效果。
        2.学中反思
        学中反思是对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自己听课状态等进行反思。学中反思能够解决学前的疑问、补充学前反思的内容、了解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及课堂呈现形式选择的标准等。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行为的组织和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等环节的反思。学生需要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对语文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关注并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练习册等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有序完成每个学习环节,如课前学习、记录笔记、完成作业课后学习等。控制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等。
        3.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主要指学习者在课下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反思学习策略的运用及如何改进,反思课后能否进行及时的纠错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学生应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和准确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通过反思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可以为后续学习提供方向。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包括如下内容: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形成与否、学习习惯好坏以及其他的学习品质养成等等。


        三、初中生综合有效地运用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方法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分析当下的学习程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办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1.语文错题本。整理语文错题本是语文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归纳语文的易错点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提升学生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效率。学生使用语文错题本时,要提高错题管理意识,将出错的地方与教师所讲的正确思路进行对比,然后再重新做一遍错题。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对一个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书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经过错题归纳后,可以利用早读或其他课外时间时常进行翻看,通过自身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改进,减少重复犯错的机率。在课后应该尝试自主整理语文笔记本,对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整理,使得同类型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
        2.反思日记。反思的方法有很多,反思日记将更多的放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反馈上。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监控及评价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反思日记主要记录学生对自身所完成的语文活动的看法,调整语文学习的计划。学生可以一周一次或两次,借助写反思日记的机会,内化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写下自己对语文学习中的见解和学习经验。
        3.思维导图。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思维方式。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意思,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当学习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应该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系统的储存与未来快速的复习。[3]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
        4.反思讨论会。反思讨论会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其核心是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促进知识理解、记忆、吸收和应用。教师在一学期或者一个单元结束时,组织班级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开展反思讨论会,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有效促进初中生掌握理论知识、评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有效指导
        语文反思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全面指导。教师自身也应当做一名反思型教师,树立积极的反思意识,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级与性别上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反思性学习。
        1.教师创设反思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思维
        反思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情境,渗透于语文的有效课堂之中。平等、轻松信任、合作的课堂氛围,能够帮助学生自我省视,更好地体验学习活动,关注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创设适宜的反思情境,有利于使学生的反思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激励学生主动性反思的产生。在授新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之前学过的概念和容易弄混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者语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反思性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断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提供多种语文学习资料后,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对所讲内容提出疑问,生成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或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解答。
        2.明确反思对象和反思策略
        教师需要布置明确的反思任务,预留充足的反思时间,设计规范的反思环节,以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兴趣。[4]反思学习的反思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包含学习者、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与结果等诸多要素。反思对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内容上,而应该关注完整的学习活动。同时,还需反思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其他方面,如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习态度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不断思考,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清晰的语文反思内容,引导他们制定特定的语文反思策略,以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反思实践中学会反思。
        3.教师要重视激励和评价
        反思性学习应使学生懂得“追求卓越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存在不足”,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面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为学生实现某一目标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思及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性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反思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鼓励表扬完成优秀的学生,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这些优秀作品。对于学生的完成存在欠缺的地方,教师采用针对性和启发性较强的话语,及时纠正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学生能够有目的性的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 李功连.叶圣陶“整本书阅读”教育思想概述 [J].语文建设, 2017 (25) : 65-68.
[2] 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 [J] .教育研究,2002(07) :12-17+27.
[3] 杨静.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操作策略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6) : 16-18.
[4] 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