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察为切入点,提升评价水平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评价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4期   作者:王黎
[导读]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要把主动权放手给幼儿,激励他们自主创设区域环境
        摘要: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要把主动权放手给幼儿,激励他们自主创设区域环境,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最大发挥区角活动 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科学观察和评价幼儿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如何观察幼儿,如何解释和评价幼儿的行为,以及如何提供科学的指导策略都为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开展奠定了延续发展基础。本文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究了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师幼角色的定位现状,然后通过优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参与意识以及教师的指引策略,奠定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观察者的角色,通过提升评价水平来深化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关键词: 观察;评价水平;区域活动;策略
        幼儿园区域环境是幼儿园在教师设置好的区域内展开保教活动的场地,对幼儿认知功能和情感认知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幼儿区域游戏是当下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以情节为基础,通过添加一些动、人物角色,融入故事,使整个游戏教学过程更加的完整,反映出幼儿的天性、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利用故事创设相对应的情境,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一、基于观察优化幼儿区域活动创设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当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问题:区域环境内容重复且单一,不能满足不同性格幼儿的需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教师在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时,没有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区域活动开展的内容区别。同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及实际需要来选择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
        (二)合理性原则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还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首先,区域环境创设要考虑场地、光线、水源、活动性的动与静等条件,从而满足实际需要。举例来说,建构区和表演区对宽敞的场地有要求,面积比较小的区域环境就要避免拥挤;阅读区通常要保持安静,而角色扮演区却活动性比较高,最好做到动静分开;美工区的创设要考虑水源的问题,科学区最好要有日照,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做到科学合理。
        (三)层次性原则
        现在的幼儿园通常分为三个年龄层次:小班、中班、大班。而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也要考虑幼儿年龄层次的变化和个性差异。小班设置的重点活动区:有娃娃家、智力游戏区、美工区、阅读区,同时伴有其他活动区的开设。中班设置的重点活动区有角色区、智力游戏区、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区等。大班可以考虑棋类、探究类和科学区,需要分工合作的表演区,流程和角色关系稍微复杂的角色区才能更好地满足大班幼儿的需要。
        (四)动态性原则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好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四个方面来调整:一是根据班级近期教育重点调整活动区的设置;二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调整活动区的设置;三是根据主题变化调整活动区的设置;四是根据季节、节日的变化调整活动区的设置。

只有经常更新区域活动的主题和材料,幼儿才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才能够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二、幼儿区域活动评价的依据探析
        (一)舒适愉悦的区域环境
        幼儿区域活动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通过游戏认识陌生的新事物。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做游戏,幼儿就不会感受到任何压力,也会感到开心,从而乐于参与区域活动的游戏,并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和小伙伴的合作也会进行得更加融洽,在玩游戏时也会更加投入。
        (二)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区域环境创设应该促进环境与幼儿的互动。老师要利用好幼儿园内的走廊、墙壁等展示载体,将幼儿的美术、手工作品陈列起来。例如,当幼儿园内展开“树”的主题活动时,老师可以在走廊的两侧张贴杨树、苹果树、无花果树等各种树木的图片,将幼儿关于树的画作贴到墙壁上,把幼儿带到幼儿园来的各种盆栽植物摆放到园区一角,然后带着幼儿在种植园中栽种各式各样的树苗,自发地和教师创设的环境保持协调。
        (三)区域活动中标识语的设置
        区域活动要考虑到幼儿彼此间的差异,适应幼儿个性发展的要求。不过,假如在区域活动中过度重视幼儿的自由和自主性,或许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国有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必须引导幼儿自主创设遵守的规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举例来说,在幼儿园里,幼儿乱放乱丢区角材料、玩具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生活区、美工区、角色区等材料比较多的区域分别贴上图文结合的标志,以引导幼儿将活动器具和材料正确放回原位。这种“标识性环境”不仅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能便于区域活动环境的整理。
        (四)区域活动中内容和形式的更新
        幼儿心理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和新颖的活动形式永远充满好奇心。如果区域活动环境内容陈旧,活动形式单调,那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会降低,教育的效果也会逊色。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指导中注意根据年龄段的特点,不定期调换环境的位置、更换环境的内容、创新活动的形式。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出发,教师要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中遵守科学性、秩序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原则,这和幼儿后续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园中区域环境创设和活动指导的问题,研究和创新区域活动的各种策略,以保障幼儿园区域活动顺利和有效的进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华. 如何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6):58-58.
[2]王芳.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分析策略的研究——发挥教师教育机制,深挖活动材料内涵,实施动态有效评价[C]// 2016年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 0.
[3]王晓静. 浅谈对幼儿活动区活动的观察与评价[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3):69-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