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聋哑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因为个人成长遭遇的缘故,对外界的刺激很容易产生过激反应,内心封闭,将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天地,这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德育难度,如何开展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成为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笔者就聋哑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从赋予耐心、故事分享、才艺表演和家校合作四个方面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聋哑;德育;多样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掀起,聋哑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渐受到重视,这是因为聋哑学生内心敏感,他们承受外界风暴的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生长环境有别于其他正常学生,心理素质与其他正常同龄人存在较大差异。要想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就需要教师对聋哑学生的德育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为学生的心灵送去温暖春风。
一、赋予耐心,树立正确观念
聋哑学生因为不擅长与人交际,表达存在较大困难,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冲动,易爆易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知道他们情绪爆发的身不由己,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一颗耐心去抚平他们不平静的内心,设计相关德育活动,耐心引导他们,借此树立他们正确观念。
譬如,笔者在教学时,遇到很多次聋哑学生着急表达自己想法,因为难以开口而自暴自弃的情形,对此,笔者耐心地安慰他们劝告他们不要着急,循循善诱,耐心听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慢慢抚平他们焦躁的情绪。班内有一名学生脾气暴躁,很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经常破坏将别人辛苦做的东西,笔者并没有立刻对他进行教育,而是给他安排打扫卫生的任务,借助这个活动,耐心地引导他仔细体会劳动的辛苦,促使其慢慢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
二、故事分享,榜样激励人心
故事具有启迪智慧,引发思考,抚慰人心的作用,真挚的故事能够深入人心,给学生的精神世界带去不一样的感受。在对聋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笔者就经常通过向学生列举聋哑人物真实的励志故事,为他们树立榜样,借此激励他们,使其明白聋哑不过是人生困境,却不会局限人生,只要从内部打破,就能获得不一样的精彩。
譬如,在对聋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笔者经常会借助网络信息媒体和手语的形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诸如尼克·胡哲、陈燕等现实生活中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真人真事,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给他们推开另一扇大门,见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引导他们树立“我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的自强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斗志,点燃他们的希望,促使他们不断奋进。
三、才艺表演,活出自我风采
因为聋哑的原因,大部分的学生内心相对封闭、自卑,认为自己不能和其他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在舞台上肆意挥洒汗水,表扬自我风采。要想做好聋哑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相关的表演剧本,让他们能够在舞台上表现自己,享受舞台的乐趣,渐渐养成阳光心态。
譬如,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他们的才艺表演上,笔者一方面让他们观看了诸如《千手观音》等残疾人表演的精彩节目,激励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笔者又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将他们按照聋与哑的不同,进行搭配分组,让他们做彼此的眼睛和嘴巴,进行歌唱与舞台汇合的表演,并做好相关的视频记录,满足一定条件后,联系更大的舞台,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默契,培养其合作能力,还有有利于让学生见到自己的风采,走出自我的天空,逐渐解放被压抑的天性。
四、家校合作,播撒心灵雨露
家庭和学校占据了聋哑学生大部分时间,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校园环境,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开展对聋哑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庭与学校双方合力,增加德育教育力度,在较高程度上深化德育教育效果,让学生感受亲情、师生情和友情的温暖,用情感育化其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譬如,在对聋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笔者就经常跟学生家长联系,组织他们来到学校,参与特别设计的亲子互动类的活动,有时也会组织大家集体出游,与家人一起排练节目,并登台演出等,在这个过程中,与父母一起注重对聋哑学生亲情的浇灌,使他们并感受到来自父母真切的关心,让他们知晓其身后还有大家在关心他、呵护他,使其健康成长。这样的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育化和良好心态的养成,还有利于融洽其与家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总而言之,对聋哑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德育教育,教师必须要立足实际,正确看待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内心需求,根据他们的成长要求,认真钻研合适的德育教育方法,赋予他们足够的耐心,树立正确观念;进行故事分享,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的内心;组织才艺表演,使他们活出自己的风采;组织家校合作,让他们感受亲情的力量,向他们播撒心灵的雨露,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德育活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海雄,李薇,李建.农村特殊学生家庭教育对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71-72.
[2]李娟.聋校生活体验式主题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9,3(04):168.
本文系:安徽省电教课题《网络背景下聋哑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立项号:AH20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