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以阅读为载体,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推进,贯穿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自读、自作、自改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读写推进;自能阅读;自能写作;自能修改习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独立自行读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1】。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在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教会学生独立读书,掌握读书方法,学会学习,读课外书,引领学生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翱翔,追逐光明,拓宽视野,探索未来,积累知识,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满满。在教学中,我以阅读为载体,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推进,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指导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自读、自作、自改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策略,让学生独立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沉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自能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合【2】。”显然,我们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在读书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边读边思想琢磨,边读边想象推敲,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想象推敲,甚至质疑,那些文字,那些描绘会一直萦绕眼前,会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振翅高飞,冲出那个安逸的小世界,更重要的是会净化他们的心灵。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力去读懂文本,边读边想,用心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究,尽自己能力把文章读懂。例如教一篇新课文,我会按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围绕课文提出两个问题;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或重点词的意思;
4.找出一两句重点句试着去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其意思;
5.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我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其实是引领学生去探究,去读懂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有不明白之处,学生必须要在读中思考和想象,理解与感悟。无论怎样,学生自己先读课文,自己先去了解文章,天长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不在话下了。这就是学生自己的收获,印入学生脑海必然较深刻,学生收获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产生困惑,教师再作指导也不迟,此时,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收益是特别大,因为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学懂的过程。当中不但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阅读文章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强调学生边读边想自学课文,课后引导学生用这个方法去阅读课外书籍,去畅游书海,体验他们的经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能力也就与日俱增。
二、自能写作
新课标中提到:指导学生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在写作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1】。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阅读、观察、思考、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主作文,从而达到在写作中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阅读与写作如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我教学生读书必须独立思考,思考时要联系文本和生活积累。生活积累来源于观察与适当的想象,这样把观察生活、思考想象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学生才能将学到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自由表达,自主创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模仿手段让学生练习作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篇章结构严谨,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巧妙地安排仿写的内容,例如:有记叙的人、事、景、物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有对课文进行扩写、改写的。在这个训练中,我不是只停留在仿写上,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积累上升到自由创写上,实现知识迁移。这个训练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反复实践,呈螺旋式上升,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2单元这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在教这组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童年生活的情趣,用心感受生活,落实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让学生仿写:《喂小猪》《放牛》《喂小羊》,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亲身经历的真实又难忘的事情,在学习了文本的优美语言以及表达方法后,学生获得了启发,写起习作如鱼儿得水,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在教《祖父的园子 》时,我又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乡村生活,田园生活,走进大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学生能从文本中获得启示,并运用作者的表达形式去写自己童年的乡村、田园生活。在教完《童年的发现》后,学生情不自禁就想到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于是孩子们的笔下就出现了:发现了计算不出错的方法;发现了去油污的强效剂——牙膏;发现了蚂蚁搬家的秘密;发现了......学生读懂了《儿童诗两首》后写了:街头踢球;公园里捉迷藏;溪边钓鱼;原野上抓蝴蝶;小河里游泳......
这个单元的教学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循序渐进,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一题一作到一题多作,打开学生创作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观察所得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作。这对训练学生自由表达,自能写作是非常有效的。
三、自能修改习作
结合读写推进,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在修改学生习作上也进行了一些改变。以往都是学生给老师作文,老师给学生改作文,耗费了老师很多精力和时间,收效甚微。在读写结合的理念启发下,我认为修改学生习作也应该让学生广泛参与,当中应该让学生去阅读同伴的习作,去修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这样才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修改学生习作上,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采取了引导全员参与修改,学生自改,互改,老师改四结合修改习作的方法。
(一)所谓的“全员参与改”就是在学生完成了习作后,我会找出上中下三类学生的习作,然后由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习作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边听边思考:对照习作题目,这篇习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逐一对每篇习作进行修改,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修改,这过程是学生又一次参与习作学习的提高。
(二)让学生自己对照习作的要求进行自改,要求学生像刚才老师指导那样,对照题目要求,看自己的习作内容是否具体,欠缺了哪个内容;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等去修改,这样可以再次训练学生审题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谴词造句的表达水平。
(三)是学生互改。这个训练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修改同学的习作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分析同学作文的优劣所在。这是学生一个学习过程,他既学习了同学习作中优秀的地方,也发现了同学习作中的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把同学未能表达的意思写出来,学生的语言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此同时,也能唤醒学生潜意识中“我能行”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而会乐于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四)老师修改。由于有上面四个环节,老师在修改学生的习作时就容易得多,不用再花费大量精力去修改习作的内容或语句。老师的修改主要给学生一些点评,与学生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以上所采取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写、自改、自评、自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 中国方舟大语文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
[2]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J].语文建设.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