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儿童会话活动中,往往存在注重“敢说”忽略“会说”、注重“机会”忽略“引导”的现象,教师更注重儿童会话的机会,而忽视了对儿童会话策略的引导和训练。为此,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教师、儿童、他人等多重信息循环,运用“憨豆时间”、“智能配音”、“问题墙”等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运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提问等言语辅助策略。
【关键词】大班幼儿;言语辅助;策略研究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会话活动易于组织,易于实施,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会话核心经验中的薄弱环节,对言语辅助策略缺乏重视和指导。刘宝根教授还指出,在实践中,教师在与儿童交谈的过程中,存在着“三光”现象。许多老师认为,一个能够大胆说话的孩子是一个语言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而忽视了引导孩子学会说话,此外,一些教师重视给予幼儿发言的机会,例如在小组或在小组面前发言。 然而,幼儿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宽泛的评价“说得好”或“还有谁想说”,没有办法指导幼儿的表达方式,即重机会轻引导。这两点更加突出了教师对儿童说话的能力,如“围绕话题说话”和“轮流说话”中 “掌握和运用表达和交流的规则”,“初步运用会话策略”中涉及的启动、维持和表达、语调、动作等辅助表达策略指导较少。
案例:笔者发现本班孩子们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愿意说的多,但是能说清楚的少,例如有一次语言课上笔者提问:“谁来说一说将来你想当什么?”孩子回答:“科学家。”笔者又提问:“为什么”。孩子回答:“很厉害”。
反思:孩子们说话缺乏完整性,语句长度较短,复杂句式较少。不能通过一个主题说出新的观点,并且没有肢体语言,声音表情等。
一、教师:从“旁听者”到“谈论者”
日常谈话中,教师常常扮演旁听者角色,认为应当给孩子充足的自由谈论时间而一概不介入,不引导。也有教师将关注重点放在创设积极的语言交往环境上。认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主题、营造积极的氛围就可以在一边做“旁听者”“观察者”,任其发展。但在言语互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旁听者”,更应当是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促进者,尤其是幼儿言语辅助策略这一薄弱环节的关注者。 我们知道谈话策略,比如运用表情,动作进行辅助表达,可以使自己的表达更加传神,易于理解;不断的追问、质疑能够发起谈话,促使谈话主题深入发展,帮助谈话者更好的理解谈话内容 ;修补和解释自己观点的能力,能够帮助幼儿正确表达内心,促进谈话更加顺畅。会话策略的使用可以提高会话质量,是儿童会话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核心经验。教师从“旁听者”变成“谈论者 ”,直接参与到幼儿谈话中,可以如何发挥“谈论者”作用呢?
(一)发挥本体示范作用
在了解班级儿童会话策略的实际情况后,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图片、语调、身体动作等辅助表达方式为儿童提供模仿学习的对象。
(二)寻找客体模仿对象
模仿学习一直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敏感地抓住个别儿童展示各种会话策略,及时加强,为儿童设立同伴模仿学习对象。如在一次“我的妹妹”的谈话活动中,妮妮在说起自己妹妹的平时的表现时,语调欢快,表情丰富,尤其是肢体动作,生动的对妹妹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到孩子的讨论中,“妮妮,看你的表情我就知道你很喜欢你的妹妹。”“妮妮的妹妹平时定很可爱,动作这么炫酷。”通过讲话,老师肯定了妮妮语言辅助表达的作用,增强了妮妮运用策略的能力。同时,也隐形让其他孩子找到了对物体的模仿。
二、幼儿:从“应激表达”到“策略建构”
在日常活动中,笔者发现,本班部分幼儿已经初步运用了一些肢体、语调上面的言语辅助策略。我们常常能看到孩子在说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眉飞色舞,激动紧张的时候声音会不自觉的提高。然而,孩子使用这些语言辅助策略是一种无意识的“随意交谈”。而无意识的随性策略,常常会导致谈话不能正常进行。
由于激动,孩子音调拉高,别的孩子就会告状大喊大叫;说到兴奋的手舞,粗心碰撞也会引起争吵;而因为激动做出的表情变化,也会分散谈话的重点。这次使用的语言策略,更多的是儿童的“重音表达”。这种“应激表达”有时候不仅不能提高谈话的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幼儿谈话的进行。那么,如何引导幼儿了解表情、动作、音调等辅助表达策略的作用,愿意有意识的在谈话中进行“策略建构”,学习运用呢?我们故意通过“憨豆先生时间”——“智能配音”——“问题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运用表达、动作、声音、提问等言语辅助策略的能力。
(一)憨豆时间——表情、动作让谈话更有趣
观看: 众所周知,憨豆先生是以“丰富的身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为了让孩子们了解面部表情和动作的表达功能,每周吃完饭后的一天,孩子们观看10分钟的短视频 ,让孩子们感受到豆先生幽默夸张的身体。
学习: 憨豆先生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手势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经常无意识地模仿和学习。所以我们在镜子旁边放了一堆憨豆先生的表情,让孩子们照照镜子,看看不同的表情是什么意思,然后和他们一起玩。
表演: 有一天,我们在户外活动,孩子看到蝉蜕的时候把手放进嘴里,夸张的哭了,表情很夸张。他的表演把所有的孩子都逗笑了,然后他抖动着自己的身体,表示他很害怕。惊讶于孩子们强烈的模仿创造力,我们选择在午睡的时候梳头发“你说我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表情、动作的魅力。
(二)智慧配音——语气,传递谈话的情绪
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儿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配音。基于这堂智慧课的见解,我们准备了一个一分钟短视频,有《粉红猪小妹》和《白雪公主》《动物兄弟》等,这几个角色都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并且在语言区开设了彭彭配音的特色班级活动。
通过观察、模仿和配音,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的声音、语调和语调所传达的不同的情感,然后将这些情感运用到日常的交谈中。
(三)问题墙——提问,发起谈话的能力
展开一个话题,围绕一个话题并且长时间广泛的讨论,一直是我班儿童缺乏的谈话策略。为此,我们特意在主题墙上留下一小块50厘米乘以50厘米的区域作为问题墙。对于孩子来说,把不能解决的问题,用前书写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孩子回家和大人讨论这个问题。问题得到解决,提问幼儿和参与讨论的幼儿都能得到博士勋章。
问题墙除了可以提高儿童提问的意识外,还可以激发受访者解释问题,对幼儿积累知识和经验也有重要作用。随着孩子们自身经历的增加,他们的交谈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广泛。
四、结果与反思
(一)教师孩子的改变
教师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有意识的预设一些话题让孩子们去说。并且在与孩子们说话过程中增加一些手势和夸张的表情。在与儿童的日常对话中更加关注儿童对话策略的现状。孩子一看到老师夸张的表情,就觉得好笑,开始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孩子就学会了在讲话中运用手势、表情等表达方式。
(二)幼儿语言的成长
在教师实施了一系列的行动之后,孩子们对谈话中的表达和行为的注意力增加了。随着个体策略运用的加强,儿童的提问、提问和解释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希望部分“先发展起来”的孩子能引导其他孩子运用策略。笔者相信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说话的能力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彭怡,刘阳.谈话活动中提高幼儿交谈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3):26-29。
[2]孔露,卢清.幼儿园谈话活动问题分析及其有效开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教学究,2013,27(12):119- 122。
[3]刘宝根.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及教育支持策略[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4,(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