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普雷马克原理,培养自律学生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4期   作者:路盈颖
[导读] 老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律性。
        摘 要:老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律性。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面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换言之,用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做为强化物,可以增加他们做不太喜欢的活动的次数。
        【关键词】普雷马克原理  自律 学生

        一、为什么普雷马克原理会对孩子起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以快乐为原则,孩子基本都处于这个阶段。
        “自我”,以现实需求为原则,大部分的成年人处于这个阶段,为了生存,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会自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超我”,遵循完美原则,与自我相对立。
        意识处于“本我”阶段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到生存的需求,现实的压力,他们心中,只想着什么事情好玩,就愿意去做什么事情。
        所以,对于学习,对于家务,对于不好吃的青菜,对于练习乐器,本能上都是排斥的。
        在专心听课,和偷偷看窗外的风景之间,看风景更让人快乐,所以学生选择走神。
        在写作业与踢足球之间,踢足球更让人快乐,所以学生选择踢足球。
        在读名著和看漫画之间,看漫画更让人快乐,所以学生选择看漫画。
        ……
        此时,老师发怒,指责,吼叫,急躁,一点用也没有,只会让师生关系更恶劣。
        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利用强化的依随性,把吃肉、踢足球、看电视做为强化物,可以这样安排:
        只有上课专心,下课才可以好好出去看风景;
        只有写完了作业,你才能去踢足球;
        只有读完了今天安排的读书任务,你才能看漫画:
        ……
        学生发现,只要上课认真听课,下课就不会挨批评,可以去外面玩,所以会提高自己上课的专注度;
        只要写完作业,就能踢足球,会提高他写作业的速度;
        只要读完规定的十页,就能看自己喜欢的漫画,从而快速完成读书作业……
        有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在等着自己,那么,做起不喜欢的事情,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了。
        二、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1、首先要正确区分高频活动与低频活动
        孩子喜欢的,乐意从事的活动,叫高频活动。
        孩子不喜欢的,不会主动从事的活动,叫低频活动。
        既然用高频活动来奖励低频活动,就要选择正确的高频活动,达到激发孩子行为动机的目的。
        一般来说,玩游戏和看漫画是孩子喜欢的活动,所以会高频率发生,而读书和写作业是孩子不喜欢的活动,发生的频率较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伙伴的影响,社会潮流的引领,学生喜欢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这段时间他喜欢窝在教室看漫画,但是过一段时间,他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就特别愿意和朋友一起出去打球了。
        老师要做的,就是观察,看看学生在有机会选择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也可以在学生喜欢的事物之间经常切换,以避免过度满足产生的疲劳。


        当然了,除了观察之外,当老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生活计划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研究、探索欲望,从而让学生对自己参与制定的计划更有执行力,行动更高效。
        2、用高频活动奖励低频活动
        当孩子完成了低频活动,就可以得到从事高频活动的机会,把高频活动作为一种奖励,来促使孩子主动地完成低频活动。
        自习课上,先写完作业的同学,被同意可以做手工。
        在学校时在,写作业是低频活动,学生不喜欢,可是做手工是高频活动,学生喜欢。
        用做手工来奖励写作业,就提高了同学们写作业的速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01、顺序一定不能颠倒
        用高频活动奖励低频活动,低频活动在前,高频活动在后,在运用此原理时,必须先让孩子完成低频活动,再用高频活动来进行强化。
        有的老师心软,看到学生不开心的样子,退后一步:如果你能保证下午把作业补写完,现在可以先出去玩一会儿。
        孩子的自制力不够强,而老师又允许他先出去玩的话,学生出去玩得开心,很可能把作业的事忘记得干干净净了。
        在他玩的时候,他的内心也许会内疚、不安,毕竟他已经答应了要?写数学作业,但是,答应做某件事和内疚的心情并不能帮助学生去完成他不想做的事情。
        在完成了该做的事情后,再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才能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
        02、必须高质量的完成低频活动,才能享受高频活动。
        要让学生意识到,想享受高频活动的快乐,必须保证低频活动的质量。
        因为高频活动是学生喜欢的,不用说他都能漂亮的完成,但是低频活动是他不喜欢的,如果缺乏监督,他很有可能会草草了事,以便早点开始高频活动。
        老师告诉孩子,写完作业可以出去打乒乓球,学生很快写完了,马上约上同伴出去玩,可是老师一检查,才发现作业潦草,错误连篇,愤怒值直线上升。
        让学生重写吧,把他从乒乓球台子边叫回来,免不了一场不愉快的交流。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所以,在制定计划的初期,就要详细说明,首先:认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正确率高,然后可以:开心打乒乓球。
        首先:打扫教室,物品整齐,窗台桌面无灰尘,地面干净,然后可以:愉快踢球。
        制定好事情所要达到的标准,然后就按标准来,这些要求对学生来说,都不难达到,学生也愿意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事先约定的奖励,如果事先不约定好,事后查漏追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03、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耐心陪伴、引导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尽相同。
        《发展心理学》指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在运用普雷马克原理的过程中,学生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也会出现许多状况,这就需要老师智慧一点,耐心一点,鼓励、引导学生向着目标前进,体会说到做到、完成计划所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催化剂,激发学生自觉,自律,积极面对生活。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
        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自律的好处,不用老师督促就能积极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让好习惯伴随自己一生。
        当有一天,老师发现,不再需要用普雷马克原理来约束学生,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学会自律了。
        做智慧老师,你我同行。
       
参考文献: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 等著  华东大学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 (美)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著
邹泓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