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探讨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生态教育功能,发挥高校研究创新能力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开展馆企合作,共建深圳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企合作;湿地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
1提出的背景和需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所谓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美育中去,提高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社会和文化等问题,采取最优的办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张艳,2008)。
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处在第二个生长发育期,模仿能力强,对他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素养,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习惯,比如适度消费、保护湿地、绿色出行等良好的生态文明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繁衍、生命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它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富有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生存环境。湿地有着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提供水源、均化洪水、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深圳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达46832公顷,共有3大类12型的大小416个湿地斑块。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占82.80%,面积达38636公顷;河流占1.69%,面积达790公顷;人工湿地占15.87%,面积达7406公顷(文灿,2016)。深圳滨海湿地是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深圳分别建设了华侨城湿地、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公园、海上田园、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保护项目,重点保护各级饮用水源、水库等人工湿地。
同时,深圳湿地也面临着许多威胁:过度捕捞和采集、围垦与基建占用、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等。日前在深圳,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制度性的教育体制尚未形成、缺乏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以及一整套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针对深圳湿地现状,结合深圳中小学生实际,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实践,从而提高湿地的保护意识,对深圳湿地保护建设的实践有直接意义和深远影响。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知识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按照2015年12月31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王君,2019)” 。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图书、视频资料等,对加强大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起有独到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素养的提高、良好的生态文明思维和行为养成等都具有直接意义和深远影响。
2国内外湿地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
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在西方早期被称作环境教育,20世纪30年代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世界各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1991年美国学者James与Suzanne在《绿色图书馆员》中详细阐述了图书馆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2003年Phili发表《走向绿色的图书馆》;2010年Maria发表《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计划》阐述高校图书馆开展环境素养教育。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自然保护法》,将自然保护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必修课纳入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俄罗斯图书馆在20世纪九十年代已全面参与生态建设,将提高居民生态素养作为优先工作。俄图书馆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等的竞赛和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举办生态环保教育研讨会、环保教育组织体系的建立、开展馆员生态环保教育技能培训活动、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竞赛等。
日本学者认为环境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让大家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从而在工作生活等各种活动中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自觉选择对环境无损的行动。学生时代是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各方面人才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也是实施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日本从小学阶段便开始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激起对自然的热爱。在大学阶段,已经具备一些自然环保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环境调查更深入的生态保护宣传和研究。
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截止到2019年5月5日,利用CNKI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生态教育的有7299篇,然而图书馆+生态教育的有27篇;图书馆 +自然教育的有2篇;图书馆+生态文明的有69篇;图书馆+湿地教育有0篇;湿地生态教育,结果有335篇;图书馆+湿地生态教育,结果有0篇。图书馆+深圳生态教育、图书馆+深圳自然教育、图书馆+深圳湿地生态教育、图书馆+深圳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图书馆+湿地生态教育等论文全都是0篇。显然,深圳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先行先试。
2.2.1国内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国内目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图书馆相对较少,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合作交流范围受限、持续时间短暂的情况(赵晶,2015)。一般来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图书馆是以本馆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不定期进行的,持续时间短,范围多局限在附近民众。
2.2.2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参与意识。学校不够重视甚至是忽略图书馆在生态建设方面的职能。
2)缺乏理论指导。在中国知网等信息资源库,有关“图书馆与生态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见,而图书馆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论文不足10篇,而且作者基本上是图书馆界的学者,政府机关和其他社会学者对图书馆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研究论文尚未见到,当前图书馆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比较欠缺,从而很难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3)政府支持不够,以及缺乏足够的相应法律保障,高校图书馆。
3馆企合作共建深圳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的可行性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拥有三百多万册图书及数十个中外文数据库的馆藏,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华侨城湿地公园隶属著名企业华侨城集团公司,深圳市人居委主导组建的深圳市首家自然学校就在这里,依托华侨城湿地的生态资源,由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志愿教师支持与运作,成为面向公众进行生态教育,联动社会公益资源,为深圳市民提供学习、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平台(胡艳芳,2015)。
深职院图书馆联合华侨城湿地公园,高校携手国企,发挥高校研究创新能力与国企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把各自掌握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进行数字化、元数据提取、录入数据库、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开展馆企合作,共同探讨创建深圳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让更多的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种下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发生态环保信息资源;第二,提供生态环保信息服务;第三,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第四,参加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第五,打造图书馆生态环保空间环境。(魏辉,2017)
4馆企合作共建深圳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解析
4.1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4.1.1湿地
湿地是指各种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何丽芳,2012)。湿地生物种类丰富,与森林、海洋一并列入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诸多生态系统服务,是对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的。
4.1.2湿地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指以积极改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以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湿地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自然、敬畏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关专家呼吁:保护湿地,教育当先行。
4.2.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的核心目的
4.2.1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内容,通过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中作用,拓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领域。
4.2.2通过高校图书馆发挥媒介作用,加强与国有企业合作,在拓宽文献资源交流与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可以确立和巩固高校图书馆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4.2.3. 探索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开展湿地生态教育的作用,服务体系创新,市民保护湿地、爱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树立与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的核心内容
以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分别以线上部分“请进来”和线下部分“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具体来说,包括六大主要内容:
线上部分“请进来”
4.3.1结合深圳读书月之全城共读开展阅读、共读活动,广泛收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音视频+纸质或电子图书+报刊等),有机的组合成网络学习课程,有序、有计划的组织相关中小学生等走进高校图书馆观看,同时辅以趣味测试、有奖竞答、有奖征文等形式,激发中小学生探索湿地生态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4.3.2举办生态主题讲座,高校图书馆邀请相关湿地保护专家开展系列湿地生态主题讲座,向学生、市民等系统的传授湿地生态保护的知识,以现场讲解、互动交流的形式丰富大家的相关知识,增强学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
线下部分“走出去”
4.3.3结合深圳市正在开展的自然教育进校园活动,携手深圳市七所自然学校和十多所自然教育中心分批走进深圳市各中小学校,开展自然缤纷课程,将零废弃、无痕等理念引进校园、走进生活,以学生自导自编自演“校园环保剧”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4.3.4高校图书馆的环保志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组成一支专业队伍,带领中小学生去湿地保护区开展户外实践,零距离接触和现场讲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及时结合起来,力求将湿地与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体验活动传播给中小学生,让他们通过课内学习、户外体验,在轻松、自然和快乐的环境中亲近湿地、走进湿地,学习湿地知识和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4.3.5湿地生态教育微课程
分析“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每项活动成效,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我馆已开发的“信息检索微课程”来开展适合深圳中小学生特点的湿地生态文明教育微课程。具体来说,将湿地和湿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知识重新进行疏理和组织,以通俗、有趣的文字,直观、活泼的插图,通过学习、互动、答题的形式开展湿地生态文明教育微课程教学新模式。微课程内容拟设置六个模块:第一模块:我身边的湿地(定义、类型、公约、分布等);第二模块:湿地资源(主人如底栖生物、红树等、客人如候鸟、外来入侵物种等);第三模块:湿地功能(评价、意义); 第四模块:湿地价值(评价、功能);第五模块:湿地演变(气候、人类活动);第六模块:湿地保护(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等)。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将线上线下活动内容串联起来,通过微信发布活动通知、实践指导等,可使学生随时掌握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相关动态,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4.3.6健全图书资料等信息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将(电子)图书、期刊、讲座、数据库等音视频资料集中加工、整理入库,打造市民线上线下随时随地的学习平台。
5结束语
深圳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拟借鉴俄罗斯图书馆开展居民生态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部分图书馆开展生态教育的成功实践,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融自然教育于图书馆教育中,与自然教育企业携手共建。深圳湿地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的核心是人和物,人是师资,物是内容。与有志湿地生态文明教育的老师联合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湿地生态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对现有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馆藏的湿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图书、期刊、视频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使教学内容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高校图书馆在深圳湿地生态文明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模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服务体系创新,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研究,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争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深圳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艳.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1-3
2. 文灿.深圳湿地总面积近5万公顷,《深圳商报》,2016.06.23
3. 王君.智慧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
4. 赵晶.俄罗斯图书馆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11期,69-85
5. 胡艳芳. 深圳市开展自然学校创建推进公众环境教育的尝试[J],青海环境,2015年第1期,31-33
6. 魏辉.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7. 何丽芳.略论湿地旅游的生态文化教育价值[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