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班主任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4期   作者:陈丽
[导读] 大学班主任一般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陪伴学生到大学毕业
        摘要:大学班主任一般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陪伴学生到大学毕业,对于学生的个人性格、思想状态、学业情况、社团活动、生活习惯、未来追求、家庭情况等都比较了解,在引导、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大学培养立德树人的关键队伍。本文基于大学班主任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探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班主任;立德树人;作用与实现路径探析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形势下,高校要高举党的伟大旗帜,坚持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梦”时代主题教育为主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学子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
        中国教育始终以德为方向,注重人的内在性建构,把人对德的把握和德对人的滋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教育经历了天德共生、人德共生、立德树人三阶段。(一)天德共生:中国教育的传统敬天、崇德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敬天是一种人文信仰,如伏羲创作的《易经》八卦,将象征天的乾卦置于首位。据记载,从皇帝始便有祭天礼仪,《史记》说:“皇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孔子曾对尧帝的“敬天”行为赞赏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于是“天德”被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指导人们用“天德世界观”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天德共生”。(二)人德共生:中国教育的方向西周之后,“德”由“天德”演变为处理人伦世界的“天子之德”,成为沟通天意与天子、天子与民意的中介,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以德配天”去领会天意。抽象之“德”渐渐走向具体,“德”之品格由“天”下降到包括天子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以及普通百姓的身上,人人皆可修身“立德”,使“德”与“人”成了共生状态。“人德共生”成为中国教育的方向。(三)立德树人:中国教育的任务五四运动翻开了立新德、树新人的新篇章,标志着人德共生时代的结束和立德树人时代的开启。李大钊指出:“道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要求之社会的本能”,且道德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动而变动。至此,中国道德由旧道德发展为新道德。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为人与德的新关系,教育任务由人德共生嬗变为立德树人。
二、积极反思德育工作得失
        任何工作的推进、完善,都离不开执行者的反思与进步,针对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上也不例外。首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保证每一位中职班主任拥有良好、健全的道德教育的意识,时时刻刻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穿插德育工作。其次,班主任之间要积极主动地展开讨论与交流,分享自己德育工作过程中的案例,不仅能够帮助班主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工作水平,还能够做到互相分享经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不足,为后续的深化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方面也要引领组织好相关的德育工作,为广大班主任群体开展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前沿的技术与理论方法,最终提升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果。可积极引进一定德育教育的书籍与其他材料,为班主任的学习培训做好铺垫。


三、班级文化构建设想
        一种好的、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教育学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在班级成员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感染下,通过班级的班风、学风对班级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使大多数学生选择服从班级集体利益的行为,以达到同化其他成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功能,实现大学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不仅需要班级所有学生积极营造,更需要班主任提前构思。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就用构思的新班级文化去引导他们、熏陶他们,在实践中优化班级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准则。具体来讲,大学班级的文化内涵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提升政治思想,使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2)大学生的公民社会公德培养。通过宿舍文明、良好班风学风建设、社会活动的一些规则、隐性规则的学习、制订,让学生努力学习,行为文明。(3)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通过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创新创业,引导、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追求辉煌,使学生具备为国家建设的能力和精神。
四、强化优秀德育思想渗透,弘扬正能量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为更好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不断提升职业中专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要加强优秀的德育教育思想的渗透教学,道德讲堂围绕“唱道德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文明礼仪从细节做起、优秀学生素养养成”等环节展开。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中专文明礼仪的践行者,是先锋模范的代表者,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道德讲堂的开展,更好的带动身边的同学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宣扬道德的力量,发挥榜样的作用,形成附中文明新风尚。为有效发扬优秀文化影响力,学校还可以以传统优秀思想文化为依托,开展正能量的宣传和弘扬,例如,为传承五四精神,丰富校园文化,举办红歌大赛,通过歌唱红歌的形式对中职学子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校学生健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在比赛中,学生精神饱满,着装整齐,唱出对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也唱出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重塑学生的精神面貌,促进中专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结束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结合起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真英,谢冰,谢文彬,周小珠,孙立萍,覃赵军.立德树人格局下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61-63.
[2]本刊通讯员.坚守为党育人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中南民族大学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综述[J].中国民族,2019(11):44-47.
[3]黄进.厚植立德树人的大学文化底蕴[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1-42.
[4]付宏渊.以立德树人初心担负大学时代使命[J].新湘评论,2019(21):14-15.
[5]张金鲜,何路.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落实精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策略探究——以东华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05):380-3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