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疫”路成长历程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蔡晓红
[导读] 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相隔甚远,但每天攀升的数据

         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相隔甚远,但每天攀升的数据,让我感到心惊胆战。全国各地的医学“逆行者”奔赴武汉,十天时间“火神”“雷神”飞速建成;海外华侨,商家名流,平凡自愿者的无私奉献,让我深深感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感动于祖国带给我们的自豪感,在这个特殊时期,唯有守护好自己的职业,不畏惧,不抱怨,担当教书育人的职责,才无愧于心无愧于学生
         一.  网课直播篇
         为了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2月1日,学校通知,班主任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那几天忙于发信息,忙于给家长指导解释。当接到参与省教育云平台试播的时候,懵圈加焦急,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第一次试播,内心充满了忐忑。依照操作步骤,自己揣摩,询问同事,紧张进入直播间,对着屏幕试讲十多分钟,慌张下线,结果收到同事告知屏幕一片漆黑,还伴有滋滋啦啦的声音。尴尬之余,又懊恼不已,感觉自己怎么这么笨,站在讲台已20年有余,心理素质还这么差。晚上趁着没老师试播,赶紧打电话视频,经过高手步步指导,终于搞定。为了保险,再手写一份操作流程。第二次试播,内心有了底气。按照牢记的操作步骤,提前说着想好的台词,初时紧张到后来的放松,顺利完成了一次直播。原来,想象中的困难可以被征服,可以被实践打败。我在想,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首先不要从内心去排斥它,害怕它,要有大胆尝试战胜它的信念,当你跨过了一小步再艰难也会走过去。
         2月9日当晚,平台下发通知,老师们不参与直播,学生观看同步学堂的课程。轻松一口气后,我在窃喜,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
         2月10日上午,家长群里热闹非凡,互相交流着疑问,相互探讨着不同的观看方式,有热心的家长录了一个手机投屏到电视的教程,有细心的家长晒出了给孩子制作的手机支架。新奇的一天结束后,我在微信群里强调一些事项,告诫孩子们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劳逸结合,坚持自律;恳请家长们克服困难,及时关注各科老师发在群里的消息,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切实督促好孩子的作息时间。一边兼顾班主任工作,一边听着平台老师讲课,一边批改两个班学生的数学作业。
         3月16日,应家长和孩子们的要求,学校在云平台网课的基础上开始在钉钉上穿插教师的直播课,目的是巩固新知、讲解习题和拓宽应用。一星期我们数学只加两节课,节数虽不多,但前期的准备挺费神。跟着网课老师的步伐,找资源,备课,做课件,一节ppt的制作就要花好久的时间。白天没时间,晚上接着干,每节正式直播前都要悄悄演练至少三遍。虽累,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为了学生,值得。
          二.网课学习篇
         平台上的课程安排的时间非常合理,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劳逸结合。每天上午为不打扰上高中的儿子上网课,我就搬个小凳子端坐在离电视机较近的地方,一边听课一边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越来越盼望第二天的课早日到来。不知从哪天起,晚上就更新了,我就提前先睹为快。网课老师太优秀了,精神饱满,形象气质干练;导入不落俗套,语言生动简洁,分析讲解思路清晰,自然渗透数学思想,教学设计以创照性加工教材,流程清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注重每章节的数学活动课,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课件制作既精美又不失实效性;几何画板的操作运用自如......听课的同时,感受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素质,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学习机会。


         课程进入一次函数章节,也就进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小坎。函数概念理解抽象,函数图像令学生费解,函数实际问题难难难。每到这一章节的授课,起始课不好讲,我们总是大费周折,教学进程慢了又慢。听了年轻美丽的万晴雯老师的一节函数图像课,深受启发。她是以书本中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入手,开始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三个方面(1)弄清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2)明确图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及关键点的实际意义(3)看清图像的变化趋势,对应的函数变化规律。这三点紧扣重难点,把晦涩的内容讲解的通俗易懂。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我也把它记在书本上用于以后的教学。
         看着老师们几何画板运用娴熟,想着自己制作课件时画图的艰难,使我有了想学几何画板的渴望。心动不如行动,每天除了完成学校和学生的一些事情,从网上下载教程,抽出时间开始摸索,对于零基础的我,学起来异常困难,往往半小时的课程我就要花一个多小时,记笔记反复练,学着学着好兴奋,学着学着感觉好神奇,渐渐学出了一点儿小收获。学无止境并非针对年轻人,活到老学到老,感慨为何没早学习。
         三.与学生交流篇
         跟着网课的学习步伐,每天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便于巩固和发现问题。我和同组的老师及时在微信上交流,精挑习题,难易搭配,同时兼顾其他学科的作业量,最多布置5道题。一开始让学生QQ私发,改一个记录一个,针对学生的错误给出指导,督促学生改错后再批改。手机上批改作业诸多不方便,费眼又费时间,两个班的作业我要花将近5到6个小时。后来改进,让学生在QQ群里在线提交,答疑用录音,再次感慨科技的强大。一个小小的手机容纳了几千张作业的图片了。从上网课到现在,班上总有几个“钉子户”不交作业,催交后烦躁的心还是被大多数可爱的孩子们暖心的行为而融化。
         片段1:我的课代表叫饶加宽,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似乎和数学有着关联。这个孩子平时腼腆羞涩,善于思考,很喜欢钻研数学,交代的事稳妥牢靠。开始网课前一天,和他商量建立小组的问题。这孩子说交给他们三个课代表,把班上学生按基础好,中,差分成三部分,便于辅导。老师负责批改组长的,组员由他们批改。我说,分三大组会不会很累?需不需要再找组长?孩子说没事儿,平均十几个人,要是有余的,加到他的组。我说他太懂事了,由衷的感谢,结果这孩子说帮老师分担应该的。考虑到孩子们还有其他的学习任务,我分配了十个组长,要求汇报每组作业情况时,反馈出组员错误的共性。这种模式持续了一个多月,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与增多,感觉组长有些应付不来,有的组员开始偷懒,恢复到每次的作业交给我来批改。网课至今,交作业都是这孩子最先,每一次都会加上一句:“老师,这是我的作业,请您批改。”遇到有疑问时,毫不遮掩,向我询问。我会先问他的想法,再肯定或纠错。明白之后,来一句:“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有时,我会和他开开玩笑,说学习知识不仅要加宽更要加高。提起这孩子,满满的欣慰。就是这样的孩子,去年家访时,孩子的妈妈还在抱怨各种不是,导致孩子经常去爷爷家住。经过班主任的多次沟通努力,现在他和母亲的关系有所缓和。教育只要是心与心真诚的交流,会有好的效果的。
         偶然间看到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深圳一位校长给学生们上的一堂启发思考的生命教育课。我深受震撼,节选了一部分,再加进自己的语言,做成了ppt上了一节晨会课.
         我没有那位校长睿智,说的话也不精彩,但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坚强,乐观,善良,正直,积极上进。所有的美好并不是一蹴而就,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愿竭尽所能静等花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