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本文基于《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对超重与失重的教学方案进行了设计,把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过程用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充分展示探究教学的主要思想和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1.教材的分析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材分析是完成知识信息由教科书经教师向学生转化的基础。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材分析是掌握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抓住教材重点的过程。教材分析是挖掘教材隐含的各种价值的需要。教材分析是提高教师基本功的需要,也是选择教材的需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最基本的要求,上好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是熟悉和掌握教材,而熟悉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就是进行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掌握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1.2教材特点
(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利用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重点和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些实验和具体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归纳为:
(1)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2)难点: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2.学生情况的分析
中学物理教学的关键和成效取决于中学物理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最终能否在学生身上落实。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物理教学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活动为基础,学生“学”的问题时教师思考“教”的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不仅可以减少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1学生的知识基础
(1)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深入学习做了很好铺垫。
(2)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为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学生的兴趣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上讲,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有较明显的自觉性。(2)有稳定的学习动机。(3)有明显倾向的兴趣。(4)有一定的学习能力。(5)有一定的自制力。
2.3学生的认知困难。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古今中外积累的教学方法十分丰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又会有很多新的有效的方法产生。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学校的特点等方面来决定的。所以,本节课我选择了主要以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来上。
(1)实验法
本节课注重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加强烈地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发生动摇,以实现概念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分析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弄清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突出学习重点。
(2)讲授法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富有引导式的讲解,辅以实验演示、图片等,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同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4.学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并自己尝试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物理思维。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变速运动时超重和失重现象.对于这两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并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增大了或减小了(甚至消失了),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是存在的且大小也无变化.即使是完全失重现象,物体的重力也没有丝毫变大或变小.当然,物体所受重力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物体超、失重并没有联系.超(失)重现象是指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小于)重力的现象.
5.结言
这是一节常规课探究,据此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更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大昌.物理必修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3版.87-89
[2]周誉蔼.物理必修①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125-127
[3]李新乡、张鹏军.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75-80、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