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阵地,关乎着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等全方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进行全方面的革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结构和体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展开大胆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切实实现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教学氛围通常是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和展示出的心理环境,是关系甚至决定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和兴趣的直接要素。所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师道尊严”的教学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尝试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朋友式的身份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以此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时,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现状,笔者决定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笔者会主动与学生们进行沟通,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内心,同时增进与学生们之间的情感,通过这个方法,学生们开始愿意主动与笔者沟通。这样,笔者通过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学习,消除了学生的负面情绪。
二、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学生基础知识理解
信息技术手段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革新知识呈现方式、打破教学资源时空限制的关键所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善于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原本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图像、动画、短片、音效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出直观、形象且动态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优化学生感性认识,加快学生知识理解、消化与吸收。
例如,在教授《互联网 新世界》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互联网的规则,提高学生遵守网络世界规则的意识,为了加快学生们理解的速度,笔者引入了信息技术。首先,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们通过视频感受互联网的神奇与便利,然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们分析互联网的利与弊。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给予学生们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这样,笔者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感性的认知。
三、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丰富学生道德情感认知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来源和最终归宿,道德与法治知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凝练,新课改更是提出了要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全新要求。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展课堂教学的思路和范围,善于观察、挖掘并去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此来还原现实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围中,去感受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其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
例如,在教授《说话要算数》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体会守信的意义,实际上,本节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决定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们回顾自己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过哪些决定,但是却没有实现诺言,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入,学生们理解的更加深刻。这样,笔者通过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背景下,各个学科教育教学都必须要顺应形势和要求做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积极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出发点,来实现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等创新策略的运用,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升级,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淑萍.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法治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25-27.
[2]凌泳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