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将生活化模式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只有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才能将这一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充分且有效地发挥出来,才能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基于此,本文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做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导入;情境;作业
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想象力和感知力较为丰富,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有待形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学生难以准确地认识和判断相关的道德内容。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应只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应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行生活化课堂导入,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以及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等手段,将学生置于一定的真实情景中,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一、实行生活化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又能够聚焦学生的思绪,为新课引出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取材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迫切愿望。
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这课之初,我对学生说道:“今天,老师在校园里听到有几个同学正在就自己班在篮球比赛中输了球这件事进行讨论,他们对此各有各的观点。”随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相关情景图,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讨论哪些话题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看法呢?”之后,我引导学生从学校里、家庭中、生活中等几个不同的视角交流了各自的生活经历。接下来,我引入了新课:“看来在生活中,大家都有过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在同学们的描述中,甚至大家还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呢,看来人们的观点常常不同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如此导入,既唤起了学生生活的已有经验,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模拟生活化学习情境,深化学生理解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由于年纪尚小,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化学习情境的模拟和创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
在教学《上学路上》这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我是小交警”这一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模拟重现了上学路上过马路时的情景,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个小交警,其他小组成员听从“小交警”的指挥,一同再现过马路时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中的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别的小组的表现,发现有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要及时指出。如此,通过模拟生活化学习情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规则认知与体验,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道德与法治不同于其他知识类学科,其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之外,还应通过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巩固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在教学完《干点家务活》这课后,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参与家务活动是分担家庭责任的表现,并从中体验成长和进步的快乐,我将《家务活记录表》分发给了每个学生,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家务,并由家长记录和评价自己一个星期的家务劳动情况。一周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能够坚持每天干家务的“小能手”予以实物奖励。再如,在教学完《班级生活有规则》这课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中小学生守则》,并与学生一同讨论制定了班级公约,其中主要包括“对待公物”“课堂秩序”“课间活动”“教室环境”等几个方面的规则。待班级公约拟定完成后,我将其张贴在了教室的显眼位置,以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共同创建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如此一来,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实现了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总而言之,实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抽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认识,教师应做到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生活化教学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J].江苏教育,2017(91):41-42.
[2]高嵘.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7(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