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当下的生活学习乃至未来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初步进入青春期,对社会的接触和认知日益广泛,正是个性培养和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必须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日益被肯定和重视,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众多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坚持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吸引学生参与兴趣
道德与法治从学科名称就可以看出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但是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或者视野范围的局限性,也加剧了学生在关键内容和重难点问题上的理解程度。想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化的情景角度进行教学安排,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九下《参与民主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播放比较热门的“网络问政”话题的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主权利、民主意识的思考和关注。而且这种网络形式的民主权利行使也非常符合时代潮流,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深入的知识探究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除此之外,在知识理解的过程,生活化素材的引入,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的有效结合,在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正视发展与挑战》的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认知经验的不完善,对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感触不深,也就无法深入理解这种严峻性和紧迫性。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资源的具体消耗数字,与资源总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落实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作为有独立思维意识的个体,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可以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从而对文本理论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逐步内化为个人素养,进而有效指引行为实践活动。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不仅容易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心理,还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理解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比如在《延续文化血脉》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的形式,先对我国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的文化内容和进行分析探讨,提升民族自豪感,然后对文化的作用展开分析和思考,从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最后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建言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借助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积极进行进行思维的发散和延伸,可以实现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课堂观察和科学指导也是不可缺失的,给学生提供方向指引和策略指导,实现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地发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组织实践性的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要实现良好的品格认知培养,还要落实到日常的生活运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可以对教材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是全面提升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比如在《正视发展挑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调查,从人们的节约环保意识和节约环保行为两大方面展开,制定详细的问卷调查表,然后就数据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对社区的资源环保情况产生初步的认知和判断,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商讨解决对策。在这样的活动安排中,学生们可以深化知识学习效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从理论落到实处,另外动手动脑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最后,还可以产生社会引导作用,为解决我国发展阻碍问题贡献力量。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认知日渐成熟独立,对教师的态度也从开始的崇拜和敬仰逐渐变成观察和审视,不仅听其言,还会观其行。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素养的提升和进步,真正落实为人师表这一行为。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因为成绩问题产生偏差态度,在问题处理上能够做到就事论事的客观公正等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服和尊重,从而实现良好的德育培养效果。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有效教学和学生德育素养培养问题,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学情,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贯彻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渗透为例[J].陈彩红.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8)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基于教学结构优化的探讨[J]. 郭一峰.文理导航(上旬).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