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作者: 唐四华
[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达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句话明确提出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学生自能作文。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抓好四个方面,一、取生活之源泉,润作文之“田”;二、取阅读之精华,铺作文之“道”;三、训听说之能力,垫作文之“基石”;四、文如其人,突出个性。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阅读;听说;个性
         人们常常把作文水平作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要达到使学生喜读爱写、自能作文、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目标,是尝试作文教学的高峰。教师要想让学生在作文时达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的高度,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抓好四个方面。
         一、取生活之源泉,润作文之“田”。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为什么要培养这两种能力呢?因为作文是生活实践(观察事物)、思维(分析事物)、语言(用文字描写事物)的相互统一。
         如何从生活中探求写作素材呢?以下是笔者几点浅显看法。
         (一)在活动中体会作文之源。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组织春游、参观公园、参观历史博物馆,举行朗诵比赛、拔河比赛、升旗仪式等,然后有重点地练笔。
         (二)在实践中感受作文之源。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自己经历过的、实践过的事,学生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教师应鼓励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生活,让学生较近地接触事物,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受生动情境的习惯,教师再以学生的实践为题材,精心指导他们作文。
         (三)用扮演去体验作文之源。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中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表演题材中事情的经过。扮演法,实则也是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中去撷取写作的素材。
         二、取阅读之精华,铺作文之“道”。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所学知识中领悟写作之道。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的。
         (一)信手拈来,“借花献佛”。学生单是初中课内读过的文章也有数百篇,这些所选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其字词的运用都经过了仔细推敲,不仅用词优美、准确,而且恰到好处。
         (二)鼓励模仿,有的放矢。中学生的思维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创作能力有限,但模仿力非常强。中小学教科书中所选篇章,在文章结构,组织材料,说明一个中心问题等方面都是作文中的典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就地取材,把这些文章利用起来,抓住学生善于模仿的优势进行“范例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朗读,潜移默化。朗读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这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教师讲出来的,还要学生去读,去悟。”教师平时注重朗读训练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渲染便很自然地熏染了学生,无形中就让学生学会了在字里行间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训听说之能力,垫作文之“基石”。


         听话和说话是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阅读和创作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读、写这四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设法创设良好的听说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美妙的画面中或是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想一吐为快、尽情诉说的欲望,打好学生写作的情感基础。
         (二)媒体再现情境。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使学生对所要描述事物形成清晰的表现,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重现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将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运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有条理地说出来,便会写出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三)演说锻炼语言习惯。为什么把演说也列在写作方面?因为演说和写作是同一源头的两条水流,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是用笔的演说。教师在平时的听说训练中可适当安排学生即兴演讲的小天地,让学生在机会抒发当天的见闻感受,锻炼使用没有毛病的语言,为提高书面语言水平而打基础。
         四、文如其人,突出个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即是根据学生自身生活、思想理解来独立作文,防止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腔调作文。
         (一)树立信心,发展辐射思维。部分中小学生对写好作文是没有信心的。他们写作文时,自己不动脑筋,只是照抄照搬指导课上的优生说的方方面面来完成作文,写不出独特的有个性的文章来。这时,教师应营造和谐、平等、友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树立写作信心。“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同样的,一件事、一件物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理解,其结论也就会写出不同观点的作文来。
         (二)注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学规定,教学目标既要有知识,能力方向的目标,还应有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语语传其情”,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教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点和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之类的文章。要是学生大多写社会消极的一面,极少写社会积极的一面,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去正确分析社会中的假、丑、恶,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让学生写出有时代气息的个性化的作文。
         (三)拓宽题材,丰富写作形式。学生平时作文写不出个性,千篇一律,是因为从形式到文章的取材都过于单调。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都按一个模式来写,没有创新意识。如《一件难忘的事》之类的文章,大家都是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依次写完便行了,形式单一。其实这些作文完全可采用书信、日记等形式来写,把事件有机穿插于其间,这样一改,便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者“文题取材应广博,不特学校中之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即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题。”事事物物,与学生接触而引起思想情感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但“须认定作之得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
         以上是笔者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薄说法,至于怎样教学生审题、定中心、修改作文等,在此不再多言。作文教学与其它教学是有机结合的,不把它孤立起来,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实践证明,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或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或进入到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境发挥感官的能动作用,具体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学生便会带着一种高昂而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写出情真意切的文字,达到大纲所要求的作文教学目的。上文是笔者个人浅陋的思索,还望老师精心指导,提出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美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253-254.
         【2】袁秀英.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J].好家长,2017,000(048):P.209-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