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不仅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遵循语文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围绕学生能力发展积极开展创新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意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当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壁虎除了向小鱼、牛、燕子借尾巴以外,还可以找谁借尾巴,它能够借到尾巴吗?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白小动物尾巴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采用激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创意”等,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谁还能帮助乌鸦想到其他喝水的办法?”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绽放思维的火花。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可以找一棵小草,把草放到瓶子中蘸水喝”;还有的说:“可以把瓶子倒过来喝”,虽然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但是这就说明了他们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可以说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思维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另外,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长在中国,那么她的境遇会是怎样的?如果她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有效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不仅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比较狭窄,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准确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比如有位学生提出问题:“有一天早上,我跟爸爸出去钓鱼,当时我发现地上的小草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发现草地变成了金色,而到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成了绿色,难道小草是会变魔术的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教师要准确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探究课文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认识到: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原来,蒲公英的花朵就像是人类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当花朵张开时,整片草地就是金色的,当花朵合上时,整片草地就是绿色的。通过探究讨论,学生认识到了草地与蒲公英之间的关系,也体会到了大自然中蕴藏的无穷乐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疑问获得了释疑,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打造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主动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适当增加课堂自主学习内容,将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成语故事时,教师可以先拿出几分钟让学生自主思考:不劳而获是一种怎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生活中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当教学完整篇课文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应怎样为人处事?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最终得出:要想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就必须努力奋斗、自己动手,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得物质,而不是耍小聪明,更不能奢望获得别人的施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课文内容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课文内涵理解的更为透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社会生活美、艺术美和自然美作为审美的载体,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性,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语文之美不仅体现在人文美,还体现在画面美,所以,我们要注意努力挖掘文章的画面美,刺激学生视觉神经,给学生带来视觉、精神上的享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介绍桂林山水的视频影像,将桂林山水的险、奇、峻、静、清、绿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从而增强学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情怀。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自己身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这个世界中尽情的畅游,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五、重视培养学生思想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思想情感,需要我们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思想,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穷人》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的一个“熬”字进行分析鉴赏,通过这个“熬”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渔夫生活的窘迫和家境的贫寒,但同时又能看出渔夫身上坚强的意志品质。为了加深学生对“熬”字的理解,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将“熬”换成“度”效果会怎么样?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渔夫不“熬”,又会做些什么呢?通过层层解析,学生们会对渔夫身上那种面对困难坚强勇敢的品质深深打动,产生敬佩之情,从渔夫人格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美德,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勇敢面对困难。再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将很多革命英雄联系在一起,如: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见,利用教材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实施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快速完成学习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创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乔瑞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J].考试周刊.2015(06).
[2] 朱晓燕.优化小学阅读教学提问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07).
[3] 牛丽菁.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价值异化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9(19).
[4] 林其雨.PIRLS对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