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李尊
[导读] 传统私塾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中国拥有千年的历史

         摘要:传统私塾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中国拥有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自近代以来传统私塾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的学校教育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私塾教育对于中国千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而本文正是围绕传统私塾教育展开,从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给予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启示。

         关键词:传统私塾 小学语文 启示

(一)传统私塾教育的含义

         研究传统私塾教育的含义就不得不谈到传统私塾教育的载体—私塾。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中国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机构,为私学之一种。 如在吴晗 《朱元璋传》:“此外,也还有地主们私人创办和贫困知识分子赖以维持生活的私塾。”陶行知 《平民教育概论》:“大一点乡村里总有私塾,可以劝导私塾先生采用‘千字文’课。”均体现出私塾作为一种民间私学的含义。

(二)传统私塾教育的教育理念
 
1、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传统私塾教育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学观,作为儒家思想的贯彻者的私塾教育自然继承了这一理念。所谓有教无类,便是对于教育对象不分种族、贵贱、地域、年龄以及个性差异,只要是愿意求学者都收作学生。这一理念在私塾教育中尤为明显。私塾教育作为民间教育的一种,其学生的组成来源十分多样,但多为来自农村以及城镇下层普通民众的子弟。且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一般学生入学无需经过入学考试,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2、着重基础的教育理念
         传统私塾教育另一教育理念便是其十分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所讲基础学习则首重识字与写字教学,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邃读书。”并且传统私塾教育中对学童阶段的识字量有明确要求,在《重订训学良规》中就曾指出学童在四五岁之时便要认识2000到3000左右的汉字。除了重视识字外写字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古人常言“字如其人”再加之科举对书写的重视,导致私塾教育相当重视学生的汉字书写,据《重订训学良规》记载,大约十三四岁学生每日要写纸一张,十七八岁要隔数日写字一张,中途不停止至 3000 字以上,需达到既工且速的速度与水平。而传统私塾教育在书写教学中不仅只是追求汉字书写的正确与工整,还将汉字书写与个人的心性审美相连,以将书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而由此反观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识字量在初三才仅为3500字,对于汉字书写更是只要求正确清晰能够辨识即可。

(三)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贯彻中出现的问题       
         自民国时杜威的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传入中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便成为了中国教学理念的主线,但我们需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要求课堂就围着学生转,现代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贯彻这一理念的时候演变成了—为了学生的兴趣而教学,这是不正确且偏离了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很多老师为了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或只是一味迎合这一理念以达到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预期效果,则大量运用PPT课件音频,在课堂上组织一波又一波的教学游戏和活动,结果是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确实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课堂的氛围效果也极好,但我们需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并调动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

而众多的课件、音频、小游戏这些形式的加入反而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真正一堂课上留给教师进行知识教学的时间却大大缩水,尤其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现阶段在没有教师的教导下很难开展自学,这无疑将大大降低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贯彻中出现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中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与考试长期挂钩,造成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因材施教”教学理念贯彻不足。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落实上却有许多不足。

(四)传统私塾教育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关于语文基础教学机械式反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近代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谈到传统私塾教育人们多是嗤之以鼻,特别是关于私塾教育中基础教学阶段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其反复机械式地诵读练习的教学是扼杀学生天性的罪魁祸首,一时间死记硬背 、枯燥乏味等罪名全加在“私塾教育”的身上。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不管是反复的背诵还是机械式地练习并不是一味的无用之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是好的但这不代表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记忆又分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我们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主动学习,但是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其实教学的很多内容是要死记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天性使然其最大的兴趣永远就是游戏玩乐,而他们由于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很难理解学习与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此时的学生记忆力也是最为旺盛的,如果此时只是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兴趣,一切跟着学生走,那最终只能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白白耽误了学生记忆学习的大好时光。
2、教学中对“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贯彻
          《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以看出二千年前的孔子便已深知在对待不同学生时要根据其特性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而以孔孟之道标榜的传统私塾教育则一直在教学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传统私塾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为了科举应试而进行死板的八股传授。传统私塾的塾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入学时间以及知识水平而采取不同的教材与教学方法。并且不按照年龄的大小进行排班,而更多的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如对于初学者及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则选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增广贤文》 等基础教材,而对于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授以《四书》《五经》试帖、制艺等科举考试的内容。传统私塾教育中特别对于一些资历平庸的学童常常是把他们叫到前面,塾师读一句,学童跟读一句;教完一段后,塾师带领反复读几遍,再让学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塾读、背诵,等到背得烂熟,没有错漏,塾师再教新的段落。塾师不会刻意赶教学进度,也不会要求所有学生向一个方向或标准看齐,塾师最为关注的则是每个学童在自己的学习路线上的尺度。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清·陈彝. 重订训学良规[M].清光绪十八年刻本,1892.
[2]吴晗. 朱元璋传[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陶行知. 平民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汉·戴德. 礼记[M].学记第十八.
[5]清·王筠. 教童子法[M].通行本.
[6]春秋鲁·孔丘. 论语[M].卷六先进第十一.
作者简介:李尊(1995.08-),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