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梁奇财
[导读] 语文学科是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工具学科。

         【摘要】:语文学科是高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责任。因为语文独特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的责任不能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必须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才能完成课程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语文理论知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适当的生活内容,能够让语文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还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顺畅,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内容,还可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
         营造学习氛围,实现课堂生活化、校园语文化。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材文本,语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渗透生活中的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阅读教学的难度,也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形成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校生活在学生成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师可以争取学校的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选择一些经典名篇中的重点句子等内容在校园内予以展示。在班级生活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展示学生写作作品的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平时还可以结合班级活动,让学生练习写写演讲词、申请书等应用文,即使学生违犯纪律了,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份检讨书,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现实社会这道背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就可以将现实的社会生活引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例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时髦广告词,设计者故意用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代替原本正确的文字,针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步入社会去进行纠正。这种方法的采用,不但能使学生养成写规范字和讲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还能针对学生的社交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进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与学校生活进行联系。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舞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此舞台上发生的某些故事,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当中来。例如,众所周知,高一新学生在刚进高中校门的初期,要进行一周军训练习。严格的军训练习对于训练对象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不少学生都被家长溺爱、宠爱,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另外,家长也没有让他们做过体力劳动之类的重活,因此,不少同学会发生晕倒或做小动作等现象,更有甚者,还可能与教官发生误会和争执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师不能靠单纯的教训进行压制,更不能轻易的放过和饶恕犯错的学生;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所有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并在谈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样才可以进行及时的改正。这种方式对学生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单纯的教师说教方式。
         利用自然资源,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要坚持围绕其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开展。首先,人文性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整合和扩展上,将学生的生活、价值、人生和审美观以及态度,情感的发展上等方面进行融合。其次,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读与写两个基本能力的相互结合和提高等方面。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连绵山峰以及花卉园林等,将语文教学充分地融入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走出局限性的学习课堂,走进纷繁的社会与辽阔的自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和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增加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次活动,创作一篇生动和有意义的游记作文。
   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教学最好的案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倡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可以使静态文字转变为动态生活,而且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文字。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不同人物角色的扮演,进而体会这些人物的不同生活,学生在此种状态下,针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为学生再现教材里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教材生活化。高中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首要应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材的编撰层次和学生的理解层次息息相关,因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若想实现语文教学和生活的关联,就必须将语文教材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相关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依照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其划分为再现、接近和远离生活的三类教材,并且针对不同的教材类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能够做到勤观察和多体验及重积累。  
  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营造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我认为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科意.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
         [2]王梁钰.浅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的高质量教学[J].才智. 2016(02)
[3]詹宏波.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情感读本,2016(2):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