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启发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创问设疑激发情趣,设置悬念引起动机,扣住心弦激发热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促使积极思维,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教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启发式是广大教师世代流传、并运用娴熟的一种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愤”、“启”、“悱”、“发”的有机统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内在动因,启迪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去理解教材,机动灵活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去指导实践。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的关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愿望,只有具有这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在求知的饥渴和跃跃欲试的状态中。
启发,首先是有教师的“启”,然后才有学生的”发”。如果教师上课“只讲不问”,那么学生也就会“只听不想”。教师不善于“启”,学生就难以“发”。“启”是“发”的条件,“发”是“启”的结果。一堂好课,只有做到“启”与“发”的密切结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努力做到:立足于科学性,着眼于启发性,归宿于教育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智力是衡量启发式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启发的氛围。除了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外,还要注重在课堂的语言、表情、情绪以及师生在感情上的交流,使学生感到在质疑的环境和气氛下,有言要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做到:从知识的角度上质疑、从追新求异上质疑、从引人入胜上质疑。让学生的心理进入掌握知识的最佳状态。这时候教师用温和、准确而富有启发的语言。紧紧吸引和牵住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可能扭出什么样的“问题”?解惑之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只有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启发的主动权。循序渐进,从筒单到复杂,由低向高、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
创设问题的情境,要做到一忌易,二忌难.三忌死。为此,教师必须吃遗两头——教材和学生。
教材是启发式教学的依据,熟悉教材,才能启发“得当”。启发式不能离开教材漫无边际去启发。要启发,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有正确恰当地分析掌握。对教材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有个通盘地了解。只有熟悉、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发挥教材中的启发因素;只有统观整个教材,才能做到“启而得当”,启而有发”。
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启发得当。如果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启发就会陷入盲目,学生就会如堕烟海,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对学生的了解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情绪等方面。教师必须做到和学生“心心相通”,启发才能有针对性。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情绪和气氛,做到语言要亲切和蔼,情绪要协调融洽,气氛要和谐活跃,创设要筒明扼要,启发要富有鼓动性,这都是启发教学必不可少的辅手段。
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还要把握好启发的深度和广度。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是启发式的重要依据。只有根据教材,并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把握好启发过程中的“难易度“和“深广度”。每一项能力都有一个由浅人深、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确定智能发展的高度。为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要设一定的“坡度”。“高度”不断上升,“坡度”不断延伸,才能使学生的智能不断提高。
四、启发式的教学的基本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老师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的老师不仅在“问”中有启发、诱导.而且在“讲”、“练”以及“考”中都含有启发的因素。
(一)、创问设疑激发情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启发的开始。有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调动。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求知欲。上好了起始课,就能启发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台阶奋然探索。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唤起动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引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引起动机。启发式教学要恰到好处,必须在提问中设置悬念,引起动机。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求知欲”,感到有问题需要去钻研、去探索,就无法调动探索学习地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作为一个激发学习动机的诱因,是不可少的。无疑者须教其生疑,有疑者须教其解疑。这样设疑—解疑—再设疑—再解疑......连续不断地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向知识的高峰攀登。一个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疑惑之处狠下功夫,抓住教学中的“要害”处,通过“设疑”、“激疑”、“释疑”的途径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真正地启发式教学,实质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发挥双主体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达到把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教师圆满地教学效果和谐地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培养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孔子、朱熹《论语·述而》
2、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名著《知识》
3、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4、人民教育出版社陶行知《全集》教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