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教材中的人物学做语文老师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胡媛媛
[导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的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的教学。这其中包括语文老师的学识素养、机敏反映、语言的运用、对文本的理解等。教学又不是一个人表演的艺术,而是老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来完成的,师生对话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作为老师,要学会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碰撞出火花。关于对话的艺术,教材中的人物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借鉴。
一、莫学逞能王熙凤,连珠发问让人蒙
         (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这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的是王熙凤的一连串发问,却不见答语。暂且不说话语中能看出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也不说作者曹雪芹是否故意如此用笔,总之,只问不回答的对话似乎不是成功的对话。回想我们教师在上课时是否也会出现连续发问而不让学生回答或者提问后学生不知道如何作答的现象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与学生问答互动中一定要一问一清,不能只提出问题,而不做最后解答或不给出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在没有投影片或纸质学案的情况下更不能把问题叠加着提出,叠加着发问会导致学生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思维容易混乱,记不全所有问题或者不知道该答哪个问题,如果问题连续性又很强,学生不按顺序作答,容易导致全班性理解模糊,问题的实效性基本丧失。所以要增强问题的实效性,老师必须把握问题的节奏,不能过急过快,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含混过关。要让问有所指,答有所依,清楚明了,不留后乱。
二、要学老练烛之武,有时也要说声“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段对话,在秦晋大军压境之时,郑伯来请烛之武出场退兵,按常理来说,烛之武应该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但烛之武却没有立刻同意,而是略带怨气地说自己是个无能之人,不堪此大任。此话一说,立刻让郑伯反思自己作为君主却不能任用人才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堂也好,课间答疑也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时能否学学烛之武,不要立即给出答案。作为老师,需要展示才能的时候要展示,但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总逞能,甚至可以示弱一下,装作自己也不会。不立即给答案不代表不解答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在引导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授之鱼”。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会发现,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学生问完,老师直接回答,效果还能好一些;而对于思维性问题,如果只是给答案,而没有思路引导,效果会极差。一问一答间,老师要斟酌好,是思路重要还是答案重要,是结果重要还是思维方式重要。只讲答案,不讲解题思路,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的懒惰,长此以往,教学会越来越累,老师会有越来越多解答不完的难题。
三、多学机敏林黛玉,伺机而变调整快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段对话,先是面对贾母的发问,黛玉谦虚地用了一个“只”字,表明自己读书不多。后来面对宝玉的发问时,说“不曾读”,表明自己也和大家一样,并不高出一等。我们暂且不说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而是要学学林黛玉这种临场调整应变能力。
这种应变能力就是老师要在课堂上能迅速掌握学情,并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一个老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点等,备课充分了才能把课讲得更好。但有时候准备的东西跟现实的情况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学情的变化、课堂上临时生成的东西会导致教学效果与预设之间产生差距。这时候,老师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就要充分显现出来。发现学生跟不上了,那自然是讲得快了,就应放慢速度;发现学生不耐烦了,不愿意听了,那自然是讲得慢了,就应加快速度;发现学生听不懂了,那自然是讲得难了,那就要循序渐进;发现学生毫不费力就会,那自然是讲浅了,就要加点难度。不关注学情,不细致了解学情,不进行针对性的备课,那课堂的效果自然会打折扣;不管课堂如何变化,总是按照预设的东西一成不变地上课,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林黛玉到贾府前就了解这些兄弟姐妹的情况,就不会导致前后说话不一致,好在林黛玉反应快,应变快。

         总之,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推敲论证的书,是旁征博引、通贯古今中外的书,是最富有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核的书。书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跟着书中的人物学做老师,是全面挖掘教材内容的需要,更是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智慧。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学着书中的人物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吧!
参考文献
[1]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