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提问艺术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高红 王晓丽
[导读] 基于课堂不仅仅是个物质的空间概念

         内容摘要:基于课堂不仅仅是个物质的空间概念,也是个情感的家园、精神家园,浅析整合三维目标促使课堂提问真正落实在激发学生思维上的具体教学策略,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课堂成为绿色平衡的课堂,并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思维  生命  活力
教研教改
         实践证明, 提问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好的设疑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鼓励学生思考、检查学生理解、集中注意力, 以便及时发现学习要点的变化也大有裨益。并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间的互动,是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也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而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更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准确而巧妙的提问, 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又实施提问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课堂提问出现偏差的影响因素:第一,教师没有形成较强的生本意识,师本观念比较严重。传统的即教师问学生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当教师在准备自己想问题很好,清晰地排列教案,教学教案为准,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即使有怀疑困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演戏,走走过场,权利牢牢地掌握老师的问题,老师只与文本对话,除了教学的主体,不理解学生,问题抽象模糊,缺乏激励,因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肤浅的,被动的,更不用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二,教师知识面狭窄。目前,很多语文老师知识面非常狭窄的。原因是教师的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少,缺少的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掌握教学技能是很难达到高水平。一些老师问问题就像扔石头发现丢给学生,不知道如何铺设道路激励,让学生打开心灵的大门,为学生的答案,不知道如何巧妙地有区别地提示,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实际上涉及很多环节,并非教师将问题提出就结束了,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要对其进行解答,之后教师要给出评价,这些环节是一个紧密相扣的完成过程,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艺术,有效启发学生,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能够给出有效的反馈。所以为了提升提问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一、课堂隐形环境的创设
         1、让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作为母语的课堂,处处张扬的,应是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堂上教师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得到知识,启发智慧。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思辨的课堂”,让班级的每个脑袋的活力都得到彰显。我们知道,高智慧的生成是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真正启动和高质量运转的,因此,就必然要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努力建构一个思想的课堂。
         2、课堂成为一个“情感场”,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养成。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交往都有情感的存在,语文课堂本身就
          充溢着情感,教师只要对教材处理得当,教学引导到位,学生情感自然能得以熏陶与升华。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一切教化的语言可以省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已被教化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所要追求的情感吗?
         3、课堂本身就应当是一个“交往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在我们的课堂,如果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从沉睡中背唤醒,真正进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就必须让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这个“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语言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全身心都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既不是脱离文本的活动,又最大限度地调节启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不正式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命化的课堂吗?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提出,绝不是割断裂开的,它们互为一体,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获得了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们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引导到位,他们就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积极的价值观。
         因此,课堂上关怀学生的生命,才能真正解放学生。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自主互动中彰显生命的活力。没有学生的主动,生命的活力不可能得到张扬,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能得到舒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置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如何有效提问?
(一)走出误区从“实”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 主要存在以下提问的误区: ⑴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 结果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如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⑵提出问题空乏, 难度大, 缺乏针对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 ”、“写作特色是什么? ”等问题, 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内容, 丝毫谈不上感悟, 更没有总括性的全面的认识, 怎么会回答呢? ⑶提问急于求成。发问后, 因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⑷提问没有创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等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要走出以上误区, 实现有效提问, 一要从教学目的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 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

(二)联系生活  激活思维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熟悉的生活爱好设置问题, 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 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在打开, 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其中可运用以下方法:

1、巧设悬念 激活思维
         教师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设置一些悬念,就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英英学古诗》课文时,指导学生就课题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当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自己读课文,这样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也就不难了。由此可见,富有悬念的艺术提问,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障碍 激发思维
         不是一开始就感到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找出问题的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障碍”,利用学生急于解决这些“障碍”的心理,激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可紧扣教材本身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学习《再见了,北京》时,利用教材本身的矛盾进行提问:运动员们可以回家了,可以与分别已久的亲人、朋友相聚了,为什么在离开时会对北京奥运会场依依不舍呢?引起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直题曲问 激化思维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把提问变成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那么,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露。如果能做到直题曲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化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秋游》,如果直接问:文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色?小朋友们做了些什么?这样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就会抑制学生思维发展。如果采用直题曲问,假设场景: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正带领老师和小朋友们走进田野,那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那里的美景?在那里,你想和小伙伴们做什么呢?过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化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4、化难为易 激励思维
         课堂提问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如果问的太易,就会有碍于学生思维的锻炼,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达不到提问的效果,把问题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达到激励学生思维的效果。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提出高质量且具有艺术的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室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室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5、多向启发 拓宽思维
         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勇敢探索, 积极发现, 以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纵上所述, 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好问题并不容易。好问题真正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它可以向学生介绍知识的迷宫,引导学生发现好奇心,证明,然后,掌握迷宫,突然感觉,是光明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达到所需的目的提出问题,能体现艺术的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老师的控制类能力,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标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的语文课堂所容纳的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静态的知识,而应为人的发展服务,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生态平衡的课堂,决不会仅为知识而忽略学生的情感。这四十分钟所展现的,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智慧。课堂中洋溢的,是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愉悦的探究之乐,小小的课堂应该折射出师生生命的光泽。愿我们的语文教育走回本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