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过渡期中 幼儿课堂捣乱行为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尹俊熙
[导读]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幼小衔接过渡期中的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分析和解决对策的研究

         摘要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幼小衔接过渡期中的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分析和解决对策的研究。幼儿尤其是处在幼小衔接的大班幼儿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是十分常见的,导致这些捣乱行为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日常观察、心理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总结出幼儿捣乱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课堂捣乱;课堂管理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面临着即将进入小学,正在进行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过渡期,但是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打扰别人等情况,自制力差的还会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的动作。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课堂的纪律,同时也成为了其他参与者“模仿捣乱行为”的诱因。长此以往,就不能顺利的进行幼小衔接的平稳度过,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通过总结课堂捣乱行为的原因,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的扰乱行为原因进行分析,并去寻找解决方法,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度过幼小衔接.
二、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对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影响
         1.家庭因素对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幼儿从一出生就一直在家庭中,有的幼儿受到老一辈人的溺爱,就会为所欲为;父母的溺爱对幼儿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到了大班还不及时进行纠正和管理,将会对孩子上小学后的课堂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2.学校环境对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影响
         幼儿从三岁就一直在幼儿园里,所以,幼儿园对幼儿的捣乱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幼儿园的影响首先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度过大、内容多次重复,使得幼儿厌学;其次是组织的活动过少,过于简单、学习与活动失衡,导致幼儿出现了叛逆心理;再次是课堂活动形式的单一。幼儿都喜欢多动,但班级的管理和活动形式又过于严格和单一,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行,自制力差的一些幼儿就会出现了捣乱行为。
         3.社会环境对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也不意味就没有影响,大班幼儿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和家人到外面游玩,幼儿听到一些令他好奇的声音和不文明语言或者看到奇怪的行为(扮鬼脸、街头表演等)也能影响着幼儿,使幼儿去模仿,去学习的心理就产生。导致了幼儿把这些行为以及这种心理带到了课堂上。
(二)幼儿心理因素对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影响
         1.渴望被老师关注而捣乱
         所有的孩子尤其是大班的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的不断发展,都渴望表现自己,希望被别人关注,当这个需要没有被满足或者是被忽略时,孩子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和行为来表现出来,所以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只能多多注意,最大限度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减少对幼儿的忽略。
         2.幼儿内心的需要造成幼儿课堂捣乱行为
         幼儿在活动中有各样的心理需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心理需要不尽相同。但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注重对幼儿的知识、能力方面的了培养,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致使一些幼儿在活动中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捣乱的行为。
3.幼儿课堂捣乱行为是幼儿内心的宣泄方式
         大班在幼儿生理上、心理上不断发展。首先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看:幼儿大脑皮层尚未成熟,兴奋过程大于抑制过程,大脑对各器官动作的控制能力还很差,因此,幼儿常会做出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其次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看:大班幼儿正处于人生“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和各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对成人不再百依百顺,出现反抗行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幼儿生理因素对课堂捣乱行为的影响
1、注意力障碍的幼儿捣乱行为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指与同龄幼儿相比,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
2幼儿感统失调或其它身体原因导致的课堂捣乱行为
         有的幼儿存在一定的感统失调或身体其他原因,例如有的幼儿听力有问题,所以说话就会比其他人的声音大,有的幼儿口齿不清晰,教师或幼儿对于他的倾听与回应不够耐心,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了幼儿在课堂发生了“捣乱行为”。


四、幼儿课堂捣乱行为的对策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和形成作用极大,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重要的一环,父母和教师坚持正面教育和针对幼儿的个别特征给予疏导,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
         2.社会环境   
         幼儿是一个善于模仿的群体,社会又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以及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幼儿的社会道德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幼儿,尽量让幼儿看一些和平、美好的、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素材。
(二)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1.个别化教育方案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关键人物,不仅仅是自己言行举止,还得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每个幼儿的性格不一样,发展也不一样,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
         2.建立情绪释放室
         幼儿和成人一样,有脾气、发脾气都是正常的。在幼小衔接过渡期中,老师可以在幼儿园里设定一个专门的区域,作为幼儿发泄情绪的场所。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习惯的发泄方式,如拍打毛绒玩具、胡乱涂鸦、做点运动、阅读喜欢的书籍等。
         (三)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
         大班幼儿课堂捣乱的情况是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幼儿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幼儿的不同的差异和需求,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1.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主见,需要你的信任和肯定,当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数落他,他的内心就充满了愤慨,他会采用一种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当你对他给与充分的关注和肯,孩子的幼小衔接就会平稳得多,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和幼儿讲道理并且以身作则。
2.正面的榜样教育和激励:每一个孩子都有攀比的心理,在他表现出一些捣乱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分的去指责他,而是应该及时的制止他,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巧妙地运用一些榜样的例子来让他模仿学习,学习身边的小朋友,学习故事里的英雄人物,正面激励他,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听课上。培养孩子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和专注力,为孩子上小学后课堂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幼小衔接过渡期中,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教师本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幼儿课堂行为影响是非常大的,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课堂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难易度和活动氛围,也决定和影响着幼儿的课堂行为,教师轻松的组织、幽默有趣的讲解和良好的课堂互动都能够吸引幼儿的长期注意力。
五、结论
         幼儿的一些“捣乱”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和过渡期,如果不能很好的帮助幼儿改正或克服幼儿的课堂捣乱行为,那么将为小学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表现埋下难以改变的隐患,影响孩子和老师的课堂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对待“捣乱”幼儿,教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攻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坚持下去,幼儿总有变好的一天,只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不断提高本身专业素能,最终总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一百个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当我们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的世界其实绚丽多彩,充满了童真,寄予着期盼。我们要静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顾及幼儿的内心感受,内心需求,多一些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指责,慢慢去读懂幼儿这本书。用爱呵护幼儿的内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只要你用爱心和真诚对待每一位幼儿,他们同样会回馈给你一份意外的惊喜。

六、参考文献
[1] 彭粤湘.梁侃等.忽视幼儿心理需要导致的 [J].《早期教育》,2000年第01期
[2] 汤芬娜.枸杞幼儿园[R].2008,04
[3] 凌锋.父母教育方式与学习不良、幼儿行为问题及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Z].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
[4] 任欣君.调皮儿的行为研究和策略探讨[R].2007,09,21
[5] 蒋佩红.460例乡、镇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站,2010年,第13期
[6] [美] 林格伦,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 [M].云南出版社,1983
[7] 孙煜明.试谈幼儿问题行为 [J].南京师院学报,1982,(4)
[8]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师范出版社,1997
[9] 百度文库. 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的影响的因素及对策
[10] 俞娟.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研究[D].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