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幼儿“说谎”而言,寻找动因,校正为要。笔者以为:正面引导,悉心疏导;大处着眼,小事着手;家校联动,因事利导。可让幼儿从“谎言”到“真实”,铸就幼小健康心灵。
关键词:谎言;真实;幼儿
幼儿的世界奇特而神秘,“说谎”便是幼儿世界的点滴。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衣袖湿了一大片,他却说:“老师,我一直乖乖的坐在椅子上的,没去玩水”;脚边丢了一地的碎纸屑,他也会说“老师,这不是我撕的,不知是哪个小朋友弄的”。此类的“谎言”可谓“花繁锦簇”,令老师、家长啼笑皆非。
正确看待幼儿的“谎言”,应该从幼儿说谎的动机入手,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这些谎言都与哪些认知、利害有关?孩子的“说谎”到底是真实的“谎言”,还是无耐的误区?许多事表明,幼儿说谎的目的就是为了趋利避害。一个纯真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都希望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亲眯,这样看来,幼儿的“说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无意识地“说谎”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之一,这类说谎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与品质毫无关系,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说谎。
1、幻想地“说谎”。幼儿容易将自己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生活混同开来,说出一些与事实、现实不符的话来
2、缺乏判断而“说谎”。孩子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而产生心理错觉,导致说话与事实不相符。例如:小明在幼儿园听到老师请小红把她新买的乌龟带来给大家看看,可小明回家却要叫妈妈马上给他买一只乌龟带到幼儿园,还说是老师说的,其实是小明把老师的话判断错了而说的谎。又如:一幼儿对妈妈说:“今天在幼儿园吃了三碗饭”,妈妈大吃一惊,实际上这幼儿只吃了两碗,她还未能正确地数数,因此导致“说谎”。
二、有意识地说谎
有时,幼儿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教人相信,这类有意说谎的现象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不端,但至少反映了他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开脱责任。幼儿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过失找原因是常见而正常的。例如,一男孩在班级里看上了别的小朋友带来的运动会奖牌,心里痒痒的,于是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把金牌拿去藏起来,当老师询问这块奖牌的去向时,男孩没有承认是自己拿了。放学了,男孩去自己的衣柜拿外套时,顺手一拉掉出了奖牌,并说这块奖牌是捡来的。幼儿已经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了,知道这样做不对的,但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便用谎言来逃避批评。导致孩子做错事,为了不让家长或教师对自己进行说教或惩罚。便会故意说谎。
2、取悦家长。幼儿想讨父母欢心,也会出现说谎。例如:有个幼儿在班里算是典型的“安静型”,平时活动无精打采,回答问题也不是太积极。有一天回到家,面对妈妈的询问时说:“今天,老师说我回答问题很积极,说改天要给我奖励。”幼儿的这类说谎就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而说谎。
3、自卫说谎。幼儿出于保护自己而说谎。例如:男孩不经意把老师活动课用的教具弄坏了,他撕了“地球公公”的胡子、眉毛,并顺手一扔。等老师进来时,发现“地球公公”眉毛、胡子都不见了,就问孩子:“这些东西谁弄坏的。”男孩说:“刚才玩了一下。”老师若语气不好的追问一句“你说什么?”孩子会根据老师的情绪变化马上改口说:“不知道。”小男孩的行为就说明在“说真话就要受惩罚”的片面认识影响下,为了自我保护幼儿是会进行撒谎行为。
4、模仿说谎。幼儿说谎和父母或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关。
例如:幼儿想去公园玩,父母觉得双休日难得休息一下,就随便丢给孩子一个诺言:“今天妈妈身体不舒服,下次再带你去吧。爸爸今天要写论文,下次一定要带你去,玩好了去吃好吃的,好不好?”又如:老师带领幼儿布置新年树,看到孩子们很积极,老师高兴地说:“下一节我们奖励贴贴纸,看看谁准备得东西最漂亮!”老师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不经意的许下“后话”,如果下一节课没有这样做,就是让孩子觉得老师在“骗人”。虽然老师的话是无意的,但孩子心中这种行为确实是骗了人。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演化到幼儿的言行中去了。
弄清了幼儿"谎言"的成因,是为了让幼儿不再“说谎”,还幼儿以“真实”。
一、正面引导,悉心疏导
幼儿年纪还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由于过失或错误所产生的恐惧是说谎的心理诱因。正面引导、悉心疏导能很好地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有所认识并勇敢地承认错误。幼儿生活在集体之中,热爱集体,依赖集体,集体的肯定会使之感到温暖、快乐、充满信心,必须让幼儿树立初步的集体观念,知道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关系,并运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幼儿做诚实的孩子,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二、大处着眼,小事着手
诚实的品质绝不是靠几次说理教育就能形成,而应该在劳动、学习、游戏及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进行培养,要求幼儿认真劳动、学习,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教育幼儿在任何事情上都说实话不说假话。要求幼儿做诚实的孩子,首先成人应当诚实,应从小事做起,如果在孩子面前无意做错了事,说错了话,都应及时向孩子说明并承认错误,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轻意许诺,开空头支票,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坚持做到,而做不到的事则不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郑重地把他们捡到的各种东西交给老师,如一粒小钮扣、一张小纸片、一枚别针、一条橡皮筋等这些成人眼里的“废品”幼儿却视为“珍宝”上交,这些“珍宝”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而是幼儿身上诚实品质的萌芽,因此不能把他它当做一件小事,而要对幼儿这一行为表示赞赏,要用慎重的态度,认真处理这些东西,不要随意乱放。
比如在做游戏时,有位孩子在地上捡到一元钱的硬币,把它交给了老师,老师用欣喜的口语表扬了他,说他“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孩子笑着跑开了,毫无疑问,教师的表扬,激发了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的愿望。一日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小事数不胜数,但正是这些点滴小事影响着幼儿,教育着幼儿,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诚实品质。
三、与家长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教育好幼儿是父母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教师在搞好幼儿园的诚实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家长的配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的不诚实行为。既不能认为幼儿小,不懂事,迁就孩子,或听之任之,又不能大惊小怪,把幼儿的偶然过错和罪犯的行为相提并论,委屈了孩子,要求孩子重视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做诚实的表率,要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不损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经常掏掏他们的小口袋,发现不是本人的东西要认真追究,并监督孩子还给别人,幼儿园教师只有当好家庭教育的参谋,才能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要求一致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标杆。教师幼儿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幼儿的教育要“润物细无声”。在对幼儿园进行诚实教育时,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根据幼儿的特点,配合家长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我们深信只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们是会形成诚实的好品德。
参考文献:
[1]冯娟.幼儿教育之我见[J].动动画世界,2015,000(016):P.125-125.
[2]胡莉莉.幼儿道德教育之我见[J].东方青年·教师,2013,000(021):73-74.
[3]邹海玲.幼儿教育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