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叶芳蓉
[导读]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被视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夯实文化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了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现状,培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这已经成为学界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1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核心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首先,对于基础的语音知识不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错误的读音,比如,小学生会把“挠”误读为”ráo”,“嵩”字,误读为“gāo”,“幄”误读为“wū”。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形声字的字音辨认困难,不会根据声旁的声母、韵母变化来判断字的读音。
其次,对于基础的词汇、词义及词性不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小学生对于语文核心基础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识记与理解层面,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差。常常会出现,用词不当、语言逻辑混乱、错别字过多的现象。例如,小学生会错误使用“相、像和象”“绝和决”“气和汽”等音同形不同的字词,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清楚掌握词义。
1.2缺乏发现美、感悟美和表现美的态度品格
         小学生缺乏发现美、感悟美和表现美的态度品格,对文学作品的美感难以产生“高峰体验”,借助语言表现美的能力较差,评价与鉴赏美的能力不强,无法达到创作美的境界。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敏感度不足,缺少基本的语言鉴赏技巧,不会用丰富的语言材料表现自己对美的热爱。例如,小学生在朗诵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散文或古诗词时语言平平,语调没有起伏变化,读完后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深刻地体会。同样,在写作的时候,这些学生的语言文字也比较生硬、平淡,语言表达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1情境教学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听说读写除了积累还有实际运用,也就是说学生除了口头表达以外,还要学会书面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不仅注重小学生书写的姿势和习惯、写字的态度和规范,还注重学生写作的流畅和语言组织的逻辑性。以往的写作教学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导致写作训练枯燥无趣,不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小学生对写作也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应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帮助小学生在课堂氛围中产生写作的欲望,以课文为载体,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作练习。比如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了巩固内容的掌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半截蜡烛》的形式,为《杨氏之子》写一个剧本,这便是教学方法灵活性原则的体现。在学生练习写作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通过视频的观看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小学生根据书写的需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组织逻辑思维以配合写作训练。教师以学生写的清楚、规范、生动为标准,检查其思想是否能够表达准确,并合乎语言环境。


2.2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情感美与意境美
         第一,通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对称美等,感受语言的生动巧妙之处,如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中“绿”字的巧妙用处。
第二,对于文章内容美的鉴赏,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启发引学生对内容进行感悟,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内容安排。
第三,意境之美的体会要求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语言能自主地联想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感受画面的美感。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通过诗意的理解,脑海中能浮现诗人送友人时的情景,感受友人的帆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见那滔滔长江水向东奔去这样一个离别时凄美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在鉴赏文章情感之美方面。虽然小学生的情感受心理发展的限制不够成熟,但是他们的感情却更容易表达。这里用一个简单的课例来阐述阅读课该如何落实“情感美”,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昔日辉煌富丽的圆明园,感受圆明园的布局、风格、文物之美;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过程,感受其损失的惨重。一美一丑,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最后一段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悲愤、惋惜的语气反复朗读与体会。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小学生对于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的愤怒以及对圆明园损失的惋惜之情也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总之,小学生的感情十分充沛,只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都能大胆吐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2.3 通过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强化文学审美意识
         文学审美缺乏联想,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深化和提升将会受阻,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漂浮于文学之外,使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难以落地。因此,丰富的联想,加上饱含韵味的诵读涵泳更能强化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学习古诗词、寓言、童话、散文等文学形式时,仔细品味、揣摩、推敲文学意蕴,联想其中的画面,运用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造文学形象,使其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再通过富有深情地诵读表现其意境美,诵读时注重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平仄规律等节奏,根据文本语言所表现的意味借助自己的诵读涵泳来领会其中的意蕴。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诵读进入文本,感知文本,品味并达到情感的共鸣,以此来强化文学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4通过整体性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
         其一,小学语文教学纵横贯通、整体衔接。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对该篇课文的熟读精思达到群文阅读,甚至是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由“求精”到“拓展延伸”再经历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一完整的过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在这样完整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其二,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选择多元化。提供丰富的教师资源、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主题识字、专题演讲、读书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地、个性化地发展。
3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的奠基工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还是 21 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明平.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建设——以重庆市诚善中学“诚善·5 自德育”课程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2):50-53.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