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丁建敏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在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一些粗浅的看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新知识的传授处,实施动手操作。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就是“好动”,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但有些教师总是怕课堂上时间不够,而剥夺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或只流于形式: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借助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青岛版第一册《小猴下山》。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自己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那你能用“小圆片”代替桃子把这幅图的意思摆出来吗?
         学生兴致高涨,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马上摆出9个圆片,又移动5个到边上。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吗?
生:因为9个桃子被摘走了5个,就少掉了5个,还剩下4个。
         教师马上引导:像这样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
         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 10 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 6 个,上行的三角形与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个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目的明确,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二、在新知识的巩固处,实施动手操作。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知识或结论后,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借助此类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观察与测量》。长度单位“米”与“厘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两个长度单位都学习了以后,为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学生经常笑话百出。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活动课,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我以小组为单位,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八组,通过对自己的身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门高,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茶杯的高,铅笔、圆珠笔的长……(由于学生只学过100以内的数)因此得出结论:当物体可以和我们的手对比,那么,它的长度单位是“厘米”(cm);如果物体比我们的人还要高或长,它的长度单位就是“米”(m)。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个本质上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步骤与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动手操作,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
         三、在新知识的发散处,实施动手操作。
         什么是知识的发散处,我的定位是:在学生学会了新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同时学生也希望有所创新时,教师即可借助动手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个单元,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后,在《动手做(二)》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把这几种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且就是同一个图形分法都有不同的:把正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或两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或两个三角形,还有特殊的可分成两个正方形……全部分完之后,同桌合作,把这些“图形”当作拼图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剪、拼、摆、交流,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节课的《动手做(七巧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得到了极好的发展。除了摆出数学书上的图案,学生还找出学具袋中的拼图资料,兴趣盎然地拼摆。当教师提出:“是否能摆出与众不同的图案?”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理。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人、房子、鹅等等。有几个学生甚至将他们摆出的图形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的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这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