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是一项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对于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基础科学认知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探究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相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难度更高、涉及知识更多、理论性更强,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不适应物理知识的理论性,导致他们学习效率较低。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认识到这一现状,引导高一学生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学习,更好的提升他们的物理综合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一;物理;知识衔接;学生主体
一、关注学生学习基础
相对于初中物理知识,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理论性更强、体系性更强,对于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依靠初中时期的死记硬背模式进行学习,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较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们的学习基础,联系学生们的已有知识,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开展教学引导,更好的降低学生们的学习难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重点。然而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演示课”,是基础较好学生的“展示课”。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发挥动手实践能力和动脑分析能力,也就阻碍了他们物理素质的提升。具体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动脑分析能力教育,以便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学中我们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包办式”、“模仿秀”实验教学,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们联系以往学习的相关知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取实验材料、自己操作实验过程、自己分析和总结实验报告。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由扶到放,引导学生们能够摆脱传统物理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学生整体差异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与知识储备,特别是在高一时期,学生们的基础认知差异较大,这就导致学生们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基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更好的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进,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提升他们的物理素质。
在开学的起始阶段,我们要对于学生们的物理基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况,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知识储备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于初中物理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要引导他们重新找出课本进行再次学习,打好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于力学相关知识,如果学生们的基础不牢固,那么就无法有效开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们也要引导他们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三、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高一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善于联系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拉近学生与物理学习之间的距离。因为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这些素材对于学生的物理技能提升、实践创新意识教育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分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结合生活化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原理、提升实践能力。例如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就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比如自行车刹车片,就是运用了物理中摩擦力的原理;拔河比赛中就有力的相互作用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班上设立“物理之家”,组织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另外也要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原理维修、改进相关的器材,更好的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更好的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科目,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积累、实践能力提升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们做好基础知识学习之外,也要关注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教育培养,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仔细的思考,针对自己需要的内容对模型进行建构,让学生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部分内容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将知识引申到固定的公式上,使得抽象的物理模型变得更为具体化、过程化、动态化,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例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物理实验,将真空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和空气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小球下落的状态,并且构建起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让学生理解到两者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同时对小球自由落体的模型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模型建构因素,从而进行模型的建构。在模型建构之中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在重力的变换过程中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以及规律的发现和分析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例如在教学“力的分解”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学生们数学学习中的“向量”知识,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基础进行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物理知识中的体现,进而让学生们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们能够结合原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物理实践运用能力。一旦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日后的长远发展都会有这样的促进价值。
综上所述,高一阶段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们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物理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们的下一步学习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珍. 高一物理教学中学法引导[J]. 基础教育论坛, 2015(9):46-47.
[2]李英. 怎样做好高一物理衔接教学[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1(1):85-85.
[3]陈立峰. 高一物理教学中降低难度减小跨度的方法和措施[J]. 科研, 2016, (008):P.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