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升斗小民”家国情怀涵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张晶晶
[导读] 改革开放的深化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都对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涵养提出了要求,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的深化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都对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涵养提出了要求,然而青少年家国情怀现状则不容乐观。笔者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尝试通过重返历史现场、感知家国的困境,神入历史人物、体会家国的奋斗,开展小组合作、梳理家国的成就,直面社会问题、树立家国的理想,结合生涯规划,承担家国的责任等步骤,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当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认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太遥远,成为“国之栋梁”不现实,种种认为“国之责任”与“升斗小民”没有关系。无论是家国建设的需要还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涵养,都是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使命。
         一、重返历史现场,感知家国的不易
         中华历史数千年,富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尤其是每逢家国有难时,就有大批仁人志士投身国家的救亡之中。然而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少年们,却对家国不甚关心和认同。 故历史课堂教学要重视情境的设置,建立有境、有情、有思、有悟的历史情境,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帮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氛围与脉搏,在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家国情怀涵养的第一步。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如何“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个难点,如果对知识点只是简单的讲述和说教,学生能接受“结论”,却很难理解在“徘徊”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到底面临怎样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的混乱以及困境。
          故笔者通过重建“历史现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历史的片段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身份去感受家国的困境和需求,具体操作如下:
          环节一:   播放纪录片《大逃港》 ,内容梗概摘编如下: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摘编自陈秉安著《大逃港》
         问题1:如果你是当时广东地区“逃港”相关问题的负责人,你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
         目的:让他们快速进入历史情境,从国家执政集团的角度去考虑家国的困境,并主动探索问题发生的根源及解决思路。
         环节二:(继续播放纪录片《大逃港》)一个来自宝安县的逃港者自述,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1966年“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凌辱。1967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年的逃港浪潮。
         问题2:为什么有数以万计的人,不惜用生命去尝试“逃港”?
         目的一:帮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前,尤其文革期间,国家和人民所面临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的困境,以及人们对稳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求而不得的无奈。
         目的二:帮助学生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必要性,以及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伟大的转折性意义。
          二、神入历史人物,体会家国的奋斗
         为了理解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能够进入他整个人之中,以他的眼光来看,以他的感觉来感受,以他的准则来评判。”,所以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共情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和那群人的选择和奋斗。
         环节一:从伟人到凡人
         国家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执政集团的顶层设计,对国家的发展制定大政方针,给予方向性的指引,也需要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落实到工作和生活的角角落落。
         1、材料一、  邓小平语录:
         ①“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目的:让学生感受改革家的家国情怀,对家国责任的担当,感受榜样的魄力、创新和务实
         2、材料二: (图片)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
         问题1:“分田到户”为什么会有“杀头坐牢”的危险?
         问题2:为什么即使有这样的后果,村长也甘愿?
         目的:一、帮助学生理解即使文革结束,国内政治和经济环境也并未因此得到彻底的改善
             二、帮助学生理解由于文革的破坏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农村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经济困境;以及作为基层的村干部,即使冒着极大的风险也依然勇于担当起改善全村农民生活的责任。
         环节二:从个体到群体 
         步骤一、 学生梳理改革开放的进程
         步骤二、展示图片: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各领域诸多“第一个”:
         目的一:了解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目的二: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一个个、一群群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为美好幸福生活奋斗的结果。
         (三)开展小组合作,梳理家国的成就
          环节一、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
    分组讲述家庭三代人生活方面的变迁,自选角度,如教育、医疗、旅游等等。帮助学生切实感受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梳理概括: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节二、从数据整理到学会评价: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这远远不够,我们既肯定奋斗的成果,也要承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四)直面社会问题,树立家国的理想
          对于家国成就,可以做到理性分析,客观看待,对于发展中的问题也能。对家国的认同,不是要接受一个完美无缺的祖国,相反,是既能为家国的辉煌而自豪,也能对家国发展中存在的困顿、挫折、甚至是错误,不回避、不粉饰,并勇于去承担历史重任,由此形成理性的家国情怀。
          根据对生活和时事的感知和了解,由学生梳理改革开放过程中仍存在的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树立为家国奋斗的理想:
         a、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等
         b、国家统一问题:据此梳理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点
         课程结束的部分,笔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并以北大法律系刘媛媛的一段演说视频结尾,《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些什么》:
   “我想问的是我们年轻人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总有一天银行行长会是九零后,企业家会是九零后,甚至国家主席都会是九零后,当全社会都被九零后占领的时候,我想问你们九零后们,大家想把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                               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他都能够成为那种站在风口浪尖上去把握国家命运的人物,你我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升斗小民,是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所以我亲爱的九零后们,如果将来再是有那些人跟你说“年轻人你不要看不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这时候你就应该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你告诉他“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
         (五)结合生涯规划,承担家国的责任
          经历了情感的体验、知识的内化和思想生成 ,再将这种思想升华伸展到课后的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中去。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和职业设想与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家国情怀的涵养,从认同到自觉。
         参考文献:
1、徐敏芳:《创造情境,关注历史教学中的“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 年第 11 期
2、任鹏杰:《历史教育必须走出上位不清下位糊涂窘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 年第 10 期。
3、张汉林:《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教育学报》2016 年第 2 期。
4、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 3 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