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的春天,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开启了一种“线上学习”的全新模式。面对虚拟的空中课堂,在疫情期间,我们该如何像线下课堂一样自如地教学和管理班级呢?特别是班级的一些平时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孩子,在这段时间,我们该怎样关注?
关键词:线上学习 全面摸排 心理呵护 线上家访 集体同行
一、特别时期的特别牵挂
在居家抗疫,线上学习这段特殊时期内,班级有这样一些学生让我们无比牵挂。
1、学习条件不完善
线上学习基于网络工具或平台,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家里网络畅通,设备齐全。可班级有少数学生线上学习工具不给力,有的家里甚至没有电脑、电视以及可供学习的手机;有的家里网络不畅通;有的孩子和家长对于学习平台操作不熟练。
2、家庭关注不到位
在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一些来自特殊家庭环境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单亲、离异、再婚家庭,有的来自隔代教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家庭对他们各方面关注不到位。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如果家长关注不到位,他们在感情上得不到及时交流,思想上就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
3、战疫家庭特殊生
疫情期间,班级还可能有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有的是医护人员子女,有的是基层抗疫专员子女,甚至还有疫情感染或接受隔离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缺乏安全感,有的担心自己的家人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有的焦虑家人有被传染的风险,如果是疫情感染或接受隔离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心理上不仅是担忧,还有疫情给他们带来的惶恐与不安。
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疫情可以阻止我们上学的步伐,却阻断不了班主任和老师们对学生的关爱之心。特别是这些需要我们关注的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付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全面摸排,一个不少。
在线上教学前期,班主任可通过问卷调查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摸排,特别是线上学习条件不完善,家庭关注不到位和抗疫一线的医护和工作人员这些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可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进行联系沟通、询问情况、核实信息。如求助学校及时供线上学习设备,联系移动公司免费提网速,解决家长和学生线上学习的后顾之忧。
同时,在线上学习这段时间,班主任对于这些学生线上学习遇到的困惑要及时答疑,并个别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线学习是否存在困难,作业提交是否存在问题,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适时提供帮助。
2、心里呵护,播撒阳光。
在这个特殊时期,对于那些家庭关注不到位的孩子和战疫家庭特殊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班主任与他们“每日一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交流的形式可以通过微信、电话或qq,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向他们宣传一些疫情防控知识,提醒他们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一些孩子我们还要“心理常疏导”,如对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引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学会预习,重视笔记,及时巩固,善于质疑;要求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及时上线学习,不流连电子设备,劳逸结合注意保护视力。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困惑要学会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3、线上家访,关爱到家。
疫情特殊时期,班主任对这些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要经常进行线上家访,详细地了解每个孩子在家的具体情况。如线上学习还遇到了什么困难,家中是否备齐口罩、酒精、温度计等防疫物资,学习和生活上还需要什么,告诉孩子有困难找老师、找学校。我们班级的小辰爸爸妈妈都是医护工作者,在这段时间,工作繁忙而又紧张,白天小辰只和奶奶在家。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先微信联系上他的爸爸妈妈,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情况,可有需要我们老师和学校帮忙的地方,接着又电话联系了小辰,询问孩子线上学习可有什么困难,并告诉他,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老师。线上家访,关爱到家。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让家长和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4、集体同行,温暖激励。
和谐的班集体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线上学习这段时间,对于这些特别需要关爱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伙伴手拉手”,找一个班级中与之关系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可以在学习上给予一对一的辅导,解决他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还可以进行一对一聊天,鼓励她在这个特殊时期战胜一切困难,在心灵上给予慰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的各种活动,对其进行精神的鼓舞。如在线上班会上,我让父母身处战疫一线的小辰同学谈谈他父母近期的工作情况,他还给我们看了爸爸妈妈近期工作时的一些照片,看着身穿防护服的小辰父母,班级同学异口同声地为其喝彩,从小辰脸上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自豪感。我还在每周的才艺展示活动中,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
作为班主任和老师,我们都知道,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我们的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孩子的引领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做好孩子的助力者。
(本文系2019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JG19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