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围绕着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了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随后对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作出论述,最后提出了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旨在提高我国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效率。
关键词:普通高中;德育教学;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
1.高中德育课程实效性较差
首先,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高涨,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德育课作为高中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德育教学成果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素质。而现阶段只有少部分高中生表示喜欢德育课,而不喜欢甚至厌倦德育课的学生却占比极高,大多数学生对于德育的懈怠甚至厌倦德育课,直接导致高中生很少主动参与。其次,德育教师教学主动性不足,大多数德育教师仍保持着被动式教学,很少主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无法正确了解在校高中生的主流思想及内心真实所需,只是被动地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缺乏主观能动性。最后,德育教师受学生厌学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不足,并出现厌教现象。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回应,直接影响教学情绪,从而导致厌倦甚至惧怕德育课程的开展,久而久之出现厌教的现象。
2.高中德育课程数量匮乏
高中德育课程设置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度,完全为了考试而学习。
二、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师对课程内涵理解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很多德育教师不能完全理解德育课程的真正内涵,教学过于表面化,不够深刻,照本宣科式讲解书本内容,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教授德育课程的内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德育校本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
德育校本教材过度追求校本德育课程体系,而超出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基础,校本教材质量影响德育质量,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误解。
3.德育重视度尚不够
目前,我国教育大环境仍是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尺。在学校中,大多数教师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首要任务,在家庭中学生家长更注重的也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德育重视度不够,而学生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就是家庭,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及老师的影响,不注重德育学习,更偏向于应试教育,此类现象不胜枚举。
三、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高中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度
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学生的人生未来走向,而一个人的德育问题却可以真正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就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应提高高中学校对于德育的重视度,避免象征性地开设德育课程。学校是学生停留时间最久的地方,只有学校内部文化氛围浓厚,德育环境良好,才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学校德育课程发展的速度。
2.德育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态度的改善
德育教师是知识、思想的直接传播者,在高中生以课业为主的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只能被动调整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德育教师教学能力及态度的改善,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度,同时,教学过程中灵活改变授课内容,及时活跃课堂氛围,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德育教师本身加强了对于德育的重视度,不再照本宣科式教学,真正将德育与生活实际紧密连接在一起,这才是解决德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3.德育校本课程教材的专业化
德育教师不直接参与教材的编辑,大多数高中教材编辑者以教材完整度为教材编辑标准,过于批量化、表面化、片面化,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无法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导致德育校本课程教材的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现今高中生大多数时间花在学校里,对于社会的接触本就不足,大多数学生连基本生活技能都不具备,枯燥、脱离实际的教材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德育课程并非必修课程,直接导致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因此,提高高中德育校本教材的专业化水平是德育的硬件提升,是改善现阶段德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4.提高德育必要性的普及率
目前,我国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于德育的认知不足,无法正确引起对德育的重视,很多家长不理解德育存在的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德育必要性的普及率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家长对于德育的重视度,真正达到课堂内外相结合,这才是解决现阶段德育问题的根本方法。
5.激发学生自主德育意识
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的人生发展。这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多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激发学生内心对德育的真正需求与呼唤。让学生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的天性。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德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对话交流,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可以多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如:角色体验法、情景活动体验法、讨论辨析法等等。
四、结束语
我国普通高中的德育课程一直以来主要采取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贯彻国家在德育目标上的统一要求,但在体现德育课程的时代性、实效性、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已经被逐渐重视,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当双管齐下,积极配合关注学生的德育。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正面去解决,找到合理的办法,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实施德育,培养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晏祥兰.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8):174.
[2]顾微微.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余德久.教育新常态下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伍小青.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信息:王贝妮,女,(1979.10--)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中教一级
研究方向: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