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沈虹
[导读] 在新时期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需要根据“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念路线
         摘要:在新时期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需要根据“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念路线,作出必要的调整,而为提升德育质量,探索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及工作方式,需要结合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的措施和对策。以此从实质上,推动我国中职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
        
         引言
         新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特征,青年学生也呈现出新的教育需求和成长特点,尤其在中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保障职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更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从德育教育方法、内容、目标、手段及机制等层面,寻求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举措,推动并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而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如何与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如何通过德育工作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则成为我国中职教育领域主要探寻的问题。
        
         一、新时期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陈旧老化
         中职德育工作历来存在“道德现实”和“道德理想”的矛盾,其中“道德理想”是社会大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虽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全面而充分地实现人们对理想幸福生活的追求,然而德育教育却能影响并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能够得到有机结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谋和关系。然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普遍将传统的道德现实融入到当前的德育工作中,使德育工作脱离实际,教学内容陈旧老化,德育教育难以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功能,极大地冲击了道德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目标存在脱离社会实际,超越学生心理认知和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各中职院校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不从院校的教育实际出发,不得要领、不分主次,无法考虑到德育教育在落实和实现过程中所存在“可能性”,并且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一再强调将社会规范融入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以此使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及新时期的文化形态。然而这种目标,却因其缺乏推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及积极性特征,难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
         (三)德育方法简单粗糙
         德育教育方法主要指教师落实德育工作的理念、开展德育工作活动及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措施,而德育教育能否将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体的结构状态,完全取决于德育教育方法的准确性、适当性及有效性。然而在中职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作为社会意志和道德体系的权威,充当着价值法官和思想首领的角色,导致德育教育难以有效地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在制度层面上,中职院校普遍存在“以管带导”的问题,即通过规章制度的实施与制定,强迫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品质和理想信念。没有从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出发选择教育方法,难以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严重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策略
         (一)明确中职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方向,能够发现中职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向社会输出具有敬业奉献、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明礼诚信、爱国守法、积极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公民。

而在此前提下的深层次目标是向社会输出拥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备为“国家献身”、“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而中职德育的培养目标应属于后一层次。根据该目标体系,结合中职生的思想特征和认知规律,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应具体包括:首先,理想信念,积极培养中职生判断是非和政治觉悟的能力,提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理想,树立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抱负。其次,良好风气。中职院校应大力开展科学精神、方法、思想知识的教育活动,用科学理念启迪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抵御西方不良言论和社会多元思潮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强化思政工作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最后,道德教育。中职院校所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应是提升学生素质、发展优良文化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网络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等伦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
         根据新时期现代教育的特征特点,以及青年学生的成长要求,应将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方法探索的层面上。首先,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地、积极地和学生交朋友,逐渐成为学生的情感顾问。进而帮助中职学生深入地认识到自己在道德生活中的不足,进而以自觉成长和积极进取的生活观和教师共同思考、相互探讨。学会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譬如主题讨论、教改论坛、同伴教育、师生对话、心理辅导和咨询等都是较好的教育方法。其次。不说而教,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根据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较为松散等特征,德育教师应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活动中,将教育和活动融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德育工作的教育目标。最后,知行合一。中职教师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中,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借助自我创业、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方式,增进“学生需要”和“教育内容”间的距离,用社会生活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提升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构建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多主体的合作机构,并由学校校长及党委书记担任德育工作的负责人,校团委、学工处及教务处作为核心成员。其中党委负责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各部门在结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中职院校应在实践工作中明确新时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影响,缩减“学生需求”和“教育内容”之间距离,提供就业辅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和资讯等服务。而在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构建出相应的激励制度,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再次,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开展健康而积极的文体活动,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文化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此外,还要指导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相融合,探索出全新的德育道路。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中职院校可鼓励并支持中职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借助和争取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共建中职生实践基地。最后,构建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以学校领导为核心、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以教师为辅佐、以学生团体为途径的中职德育工作队伍。
        
         结语
         新时期标着我国社会主义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目标。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中职德育工作在内容、目标、方法上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院校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机制构建的层面,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解决传统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推动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平. 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构想——略论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J]. 教育研究,1998(10):4-9.
         [2]丁哲学,路艳娇,刘彥,王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88-93.
         [3]常家树,韩伟. 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略构想——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