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德育养成中的功能 ——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卢志聪
[导读]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各种文化和知识被沉淀下来,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各种文化和知识被沉淀下来,无时无刻不在讲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精神,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文明几千年传承的力量源泉。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发深刻,新课改的出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将传统文化渗透至现代教育体系,让传统文化绽放异样色彩。本文以传统文化的具体涵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应从孝文化、礼文化、信文化等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力求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增添助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养成;初中班主任;新课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德育管理在初中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新课改虽明确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很多班主任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认知,在实际工作中敷衍塞责,教学方式多以重复说教为主,容易给学生造成疲劳,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多数文化主体与班级德育管理的方向一致,在德育管理中恰当地渗透的德育文化能有效提升德育管理的效率。
         一、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各时期存在过的不同的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多种文化意识形态,涵盖古文、诗、曲、民族音乐、曲艺、国画、书法、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内容。在所有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传统文化的分类可从时间、空间、社会层面、社会共用、内在逻辑和形态等入手,包括古代文化、近代文化、贵族文化、礼仪文化、心态文化、工业文化等多种形态。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曾在某些历史时期发生过中断和改变,但总体变化不大。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特有的,以儒、佛、道三家为主的,拥有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深度高深莫测。
         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养成中的功能
         1、利用孝文化为学生树立道德基础
         “孝”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是重要的文化瑰宝。百善孝当先,只有具备了“孝”的品质才能汲取和积累其他道德。《孝敬圣治》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拥有了“孝”的人,无时无刻都会散发出高贵的道德修养。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重点“孝”教育,让学生具备基础的“孝”德,帮助学生建立以孝为先的民族传统。
         “孝”文化教育的第一步是教育“孝亲”。让学生懂得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知道感激父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回馈父母。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是对“孝亲”的延伸,具备了这些品德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用爱心和真心关心、爱护身边的所有人。“孝”的第二阶段是“忠”,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忠于国家是“孝”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报答祖国。为自己树立“孝”目标,对自己的身心行为负责。


         2、利用礼仪文化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相比“孝”文化的共同性,“礼”文化的独特性更为显著,是我国特有的。我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礼”文化让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更加谦虚、有礼,言行更加风度翩翩,在国际交往中更能体现出文明的风气。“礼”,德之范也。即“礼”是指规范,尊卑有序。《曲礼》曰:“毋不敬。”礼要表达恭敬,要如孔子所说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一个没有礼貌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无法做成任何事。国家同样如此,缺少礼社会将不得安宁。”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整理六经是我国礼乐文化的起点和基础。《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都详细阐述了礼的内容,让礼成为了详尽的学问体系,赋予所有礼仪仪式深厚的道德理念。它把人性中的全部欲望圈限在了道德的堤坝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让我们安居乐业。
         教师在完成了“孝”文化的教育后要继续跟进“礼”文化的教育,指导学生行为,让其成为受欢迎的人。班主任教师在教育“礼”文化时要从文明礼貌开始,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第二步是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礼”,了解各种行为规范,在社交场合做到大方得体、谦让有度。确保学生完成“礼”的教育后,形成良好的修养,全面提升道德素养。
         3、利用信文化发展学生的社会功能
         “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人无信而不立”,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是对信的延伸。“诚信”是学生发展社会功能的基础,只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建立良好的个人诚信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信”文化教育应从“诚信”文化学习开始,班主任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览历史上有名的诚信故事,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诚信认知,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在理论学习后再带领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用严肃的态度要求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施,不轻易许诺但答应必做到。第三步是对学生的信仰培养,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相信党和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全面提升个人素养,让“信”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成为一个具有诚信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刚刚形成,是德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认知,发挥德育导师的功能,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礼、信、孝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精神力量。初中班主任要担负起职责,不断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为道德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欣美.郭美婷.浅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119+135.
[2]陈亚南.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20(08):187—189.
[3]黄耘.脱来德.中国传统孝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2):138-139.
[4]满建利,庄丙武.初中地理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地理教学,2020(04):122-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