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张晓燕
[导读]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企入校”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模式

         摘要: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企入校”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将技能训练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新模式下,契合企业生产工艺开设电子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电子电路安装、调试、维修和分析解决专业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1.1 师资融合力度不足
         现阶段,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企业实践经验欠缺现象。教师队伍不断扩充,很多年轻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虽然学历整体较高,但电子电路装调与维修技能缺乏实践锻炼。年轻教师对电子信息产业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认知较少,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企业工程师在技能操作演示上能做到标准、规范,但在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开展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上有所欠缺。一些电子信息企业的工程师岗位变动频繁,对校企合作的学徒培训和指导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影响了学徒的快速成长。
         1.2 课程教学改革不深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中,多数学校采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关联不大。很多中职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特别在专业基础课上,教师按照章节讲解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实训内容不成体系,学生的基础技术技能较差。在专业课上,虽然有较多项目化教材可供选用,但是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各不相同,导致教材中的很多项目内容无法适应实训环境。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理论教学在专业基础课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强,课堂效率低下。采用项目教学的专业课上,存在实训工位少,设备损坏率高,教师指导忙不暇接,学生轮训等候时间长等问题。
         1.3 校企管理制度不一
         中职学校有寒暑假和周末,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富有弹性,而企业强调生产的连续性和工作效率,两者在管理理念上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学生在课外有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企业要求在岗实习学生严格遵守岗位纪律,保证生产质量和进度。学校的管理以教育引导为主,企业的管理则偏重于惩罚警戒,要求做到奖罚分明。学校与企业在管理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集中表现为学生对实习岗位的抵触和不适应,一些学生行为散漫,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实践中,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但是到了企业后身心压力倍增,在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上达不到企业岗位需求。
         2 基于引企入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 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人员互通
         在引企入校下,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从基地的规划建设到投入教学生产,校企双方的主要骨干人员都在深入交流沟通,校企双方建立起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企业生产的各个岗位,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理念。同时,进一步掌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明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强化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使命感。

教师在企业中积极训练操作技能,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中,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校企产学研结合水平。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加强业务交流,鼓励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有利于技术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教师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组织职工考取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工整体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教师兼任生产基地的管理人员,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加强有效的沟通和统一的行动,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产学并进。
         2.2 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在引企入校模式下,电子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针对工作岗位要求,修正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商定课程体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要求,将企业岗位实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自然适应角色转换。在教材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岗位实践需求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到实践项目中。新型教材在内容上适应现有的实训设备,并纳入电子信息行业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体现教材的适应性和指导性。在形式上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和实际生产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使教材简单明了并以工作手册的形式为岗位实践提供指导,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师扮演目标引导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技能水平。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里,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案例分析真材实料,学生的技能实训即为企业生产,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2.3 健全管理机制,提高产教效率
         在引企入校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商定,将电子专业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岗位分为认知实践、生产操作和监督管理三类岗位,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岗位工作强度要求。其中认知实践岗包括产品包装、工艺转运等,学生在进入生产基地初期,通过参与比较容易上手的工作,了解企业制度,适应企业管理。随着职业意识和基础技能的提高,学生进入到生产操作岗位,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电路装配、产品调试等。生产操作岗位全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在生产操作岗位中,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监督管理岗位,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质量监督、小组管理等。学生在监督管理岗位开展产品的质量检查和基层人员管理,充分锻炼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3 结语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多数中职学校开设的传统专业,而电子信息相关企业遍布全国,在该专业开展引企入校合作具备良好的产业环境,其产教融合实践经验便于推广和借鉴。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引企入校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有利于学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优化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标准和教材教具,根据职业素养要求传承工匠精神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蒋文慧.学徒制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工程测量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0,(10).
         [2]?李晓华.“引企入校”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