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的“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实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命题。 但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理解不到位,在实际应用中形式化,与历史课程改革衔接还有不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分析,以真正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理念 实践 思考
“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教育理念是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是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目前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对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对历史学科教育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要认真思考分析,给解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启示。
一、教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不到位,不清晰,在贯彻落实中变质走样。
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方向。在教育教学中 将“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实践,是教师所面临的新的重要命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评价管理,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统筹推进,协调落实,不是哪一个单一环节可以独立完成的。这对教师而言是巨的大挑战,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深入学习,理解到位。教师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容易思维固化,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一段时间理解接受,这个过程无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行为实践上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没有把握住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历史“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过程中,存在教师知识体系,管理方法,教学能力,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的情况,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缺乏深度学习理解,导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很容易被误读。出现在“南辕北辙”歪曲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情况下,在一片“混沌”中盲目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摸索实践。甚至出现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消极应对或者蛮干硬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行为跟进,理念与实践“说一套,做一套”在贯彻落实中变质走样。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从理念到实践,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的脉搏,明确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思想理念,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主动深入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法和手段,在从理念到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提高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按照正确的教育方向,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有效科学的培养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贯彻落实中时尚化,功利化的问题。
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贯彻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现这新时期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能力,对培养出具有未来国家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俨然已成为一种“教育时尚”。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各种教育实践被打上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标签,呈现出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但是很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味地迎合这种“教育时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导致历史学科“核心素质”在实践中出现时尚化,功利化的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是为了彰显自己业务水平和创新,不是为了获得掌声与关注,这是新时期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对我们的要求。许多历史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僵硬地挪用呈现历史“核心素养”,缺乏实际运用和引导,甚至连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都不理解,生搬硬套,只是为了突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缺乏实际内容,缺乏有效的培养情景。令教学看着很时尚,但实际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时尚表演,是功利主义的实际问题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隐性知识素养,内涵深刻,有多维度,多层次的要求,不可能立竿见影。追逐风尚,急功近利只能是须有其表,不符合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不利于“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实践。
在历史“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育实际不断的学习,创新,养成。需要我们返璞归真,深入研究学习理解,脚踏实地,静下心,去除浮夸与功利。根据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师个人的能力素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扛起责任,一步一个脚印,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到历史教育实践中,真正取得实际效果,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
第三,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衔接有不足。
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和方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融入课程改革中的,培养“核心素养”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表现。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深入,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的衔接问题也随之出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感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求与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衔接匹配,但目前在衔接上还有诸多不足。教材的编排上重史实陈述,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载体偏少;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自主学习模式,在实践中是有问题的,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与自主学习的要求是有差距,在实践中积极性差效果不理想;在评价体系没有实质变化的情况下,历史的“核心素养”评价难以实施,导致在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难以落地。以上问题都导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过程中与课程改革的衔接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当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实现新时期历史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一个重大命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要小心认真和理性的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既是要求也是责任。在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问题总会不断出现。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理性思考,冷静对待,不断纠错,坚持创新,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教育实践不断进行探索融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从理念走向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