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零二零年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开启了网上教学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早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当前形势下的又一新挑战,本文将从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师生愉悦交流、求异思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在空中课堂教学实践中寻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空中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能潜能 求异思维 观察思考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四十三次提到教育,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创新教育,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成果,将中国推向世界前台。因此,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靠教育。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当前非常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理所当然成为首要教学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非其成就……”根据中学生具有的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等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以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闻人之所未闻,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热情。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大胆地想、问、辩、演。开始建议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模仿,引导学生思考。如观课《戊戌变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政变,你设想一下变法的结果会怎样?对现在的生活有何影响?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能踊跃回答,不论合理与否,先鼓掌表扬,然后引导去改正不合理的成分。这样,空中课堂活了,学生掌握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将课外的、自己假想创造的内容连接起来,融入进去。通过时间的磨合,大部分学生会在老师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问题了。这样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在创新情境的营造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每位学生都具备潜在的创新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有效的诱因和情境,如从现实生活中组织背景材料、语言描述、电视短片、创作短剧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百家争鸣》这一节,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上课前让学生们利用网络,两人组合分别编课堂短剧《孔子讲学》和《因材施教》,以备上网课时演出。上课时其他的学生都充当孔子的弟子,共同体会儒家核心思想“仁”,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自编短剧,学生真正做了学习主体,加强了自主学习的空间,适应了当前的特殊形势,更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出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师生隔空互动中绽放创新的火花。
愉悦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当前形势下,在历史空中授课教学中,教师应“蹲”下来与学生做伙伴,把学生看成是主观、能动的学习创造的主人。
真正对学生的见解给以尊重,即使想法离奇、不合理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要耐心引导,从而形成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氛围。
例如:观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因我们生活在高科技时代,教师应启发学生谈观点,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踊跃发言:“扫地机器人、智能遥控电视、多功能手机购物支付;合成纤维和新材料制作的衣服……”;有的提出了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例子。教师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置换了学生的求知需求,使其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
四、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 ”
教师要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按不同思路思考问题,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节课中提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亡的助推器。而唐前期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与皇帝爱人才、善用才密不可分。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鲜见。老师表扬了这种大胆地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异议,达到创新。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所有权威都不是终点,任何知识都会突破。例如:在《<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课中,问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自一八四零年以来的首次外交胜利,因为这是首次争回了某些东西,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这位学生在分析新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挑战权威的结论,是难能可贵的。
五、在观察思考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历史,这不仅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升华。
总之,要让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发展,就需要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遇,达到“人人创新”的目标,体验“人人成功”愉悦。这样,才能真正能使每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建国栋梁。
参考文献:
[1]姚生芳.加强学科渗透 培养创新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3(04):69-70.
[2]宋旗,崔新萍.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历史教学,2003(02):68.
[3]王清华.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