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化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6期   作者:苗春达
[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显著、最活跃的标志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显著、最活跃的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强化,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不断创新,在继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来现代化、融合化等诸多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是对时代发展的必然回应,也是对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二者相互适应才能够形成更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供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发展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的为了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导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它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全新的历史方位。”[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强化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不断发挥其独特的时代性,顺应时代的潮流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的现代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的现代化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的要求也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深深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比如,管理载体中,发放宣传页、张贴宣传画一直是进行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大型社区公益活动、社区“民情理事会”等等更加现代化的管理形式不断出现,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兴趣增加,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提高了参与感和获得感,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化载体中,特别是思想政治局教育的课堂中,传统形式主要为口头讲述和黑板板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机械灌输,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多媒体、AR、VR等科学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引入教学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纯灌输,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自我吸收和转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的现代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起着中介的作用,并承载着一定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的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容易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优化自身,使自身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出现了诸多的新形式、新变化,充满着现代气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的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质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自然也要顺应时代脉搏,提高现代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在社会实践中否定自身、发展自身。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抓住了发展要求和时代脉搏,紧跟步伐,在实践中提高现代化的水平。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要有传统载体,也应有现代载体。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为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大众化、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型宣传工具的使用上,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载体。而各种形态的载体互相交织,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流阵地。
         在传统的大众载体中,学校、小区的文化墙、宣传栏等也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而对于文化载体,国家不断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文化宣传手段与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散发出了强大生命力与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日益呈现出生活化和具体化的特征,使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不断增强。弘扬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与艺术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的现代化发展,标志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势必会有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产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失去了本身的作用和意义,它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存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融合性发展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融合性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使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工具,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有效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现代载体,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载体和传统载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不管是现代载体还是传统载体,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分离和相互排斥的,相反,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的。我们对待现代载体和传统载体并不能采取“双重标准”。现代载体和传统载体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结合的,而不是分离的。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载体,或者将不同的载体结合运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将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融合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联系起来,主客体之间能够直接的进行互动和交流,具有现代互联网载体不具备的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学生对网络依赖性的不断增强,它就难以将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延伸至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网络媒体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虽然有快速、海量和交互性强的特点,但是,它在直接沟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方面却无法取代课堂教学载体。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必须能动的将二者结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二者并不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在今天,只有将二者真正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不同类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融合化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进行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不是相互分离、割裂开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相较于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可以从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载体获取信息。在工作上,人们可以从管理载体中获取信息。这种生活、工作的融合式发展,也在要求着我们必须提高对不同类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影响力。
         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的。比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我们不仅会举办征文、演讲比赛,运用活动载体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会通过制作各种海报、公益广告等方式,运用大众传媒载体进行宣传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希望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导一定教育内容,但是有时会出现内容与载体不匹配的问题。所以,孤立式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很难达到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无法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匹配度,合理选用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宣传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互动性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从“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新观念、新思想。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不断顺势而变,增强自身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在互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客体的变化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选择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而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单一性与指向性。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选择使用哪种载体,忽略了客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比如,文字语言载体虽然能够起到表达观点的作用,但是却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同理心”,缺乏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教育,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避免出现“单向传播”,忽视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视野,将各种可能的事物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将特定情况下的理论进行转化,研究新情况、发现新方法。人们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材施教”的观念越来越受到追捧与认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仅停留在实现信息传播的作用上,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与连接工具。及时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需求,以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及时调整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网络载体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单向转为双向、由静态转为动态。它不仅可以及时汇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还可以及时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情感、思想。通过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同时处于同一定位,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与价值表达。在此意义上,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别是网络载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变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不平衡的地位。近年来,“微课”、“雨课堂”等等新课堂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们的出现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不断增加,学生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教师也有机会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教师教法等多方面的看法。课堂载体不断推陈出新,由传统教师言传身教转为师生平等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四、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多样,在运用时要有针对性、选择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可以分为“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四大类,而这四类载体又可以根据时代的不同分为传统载体及现代载体,形式多样且复杂,其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很大的挑战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载体是否适合要根据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对象来确定。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并非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能承载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将不同教育载体进行合理组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统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升运用能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没有强有力的运用能力,那么很难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合力,最终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通过“完善教育主体意识、夯实教育队伍建设和实现内容与载体的深度融合”[2]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载体的运用能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是题中应有之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教育内容,也要重视教育载体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产生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选择,或者过于看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况。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教育内容完整、全面的传递给受教育者,会忽视教育载体的选择。这种情况虽然教育者可以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但是其吸收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教育者为了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特意选择受教育者喜爱的教育载体,而忽略了教育内容的讲解与吸收,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色彩,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浮于表面。
五、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与创新也顺应时代,呈现出各种不同以往的新态势。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融合、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化,这种转化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力量的提高的必要回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不断发挥自身力量,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供内在驱动力,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也要实现协调共进,以时间、条件、地点为基础选择不同的教育载体,为教育因素的传递提供合适环境。此外,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提高教育主体对教育载体的运用能力,提升运用水平,并且重视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恰当的教育载体形成最大程度的教育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人们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张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2):30—31.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0.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